醫生的語言偽術(麥煒和醫生)

[2013-05-22]

麥煒和,小學作文「我的志願」是要做科學家,結果科學家做不成,神推鬼哄當上腦神經科醫生。面對中年危機,開始投入科普寫作,希望一圓兒時夢想。
mpwmontages@omghk.com

畢業回港前,與同學到Lau's餞別,品嘗名菜seafood chop-suey和deep-fried Peking duck。酒過三巡,大家開始吹水了:「阿麥,香港病人全部講中文,你搞得掂嗎?」

「你哋少同我擔心,我發明了『救命三式』,一定頂得住。假如病人問為何會患病,就算一點頭緒也沒有,我也可以說,你之所以病倒,是由於:一)基因遺傳、二)荷爾蒙的轉變、三)心理和環境因素,這三者產生協同效應,最後便引發疾病。」

「阿麥,病人覺得你講咗好多嘢,其實你什麼也沒講過。」

「此言差矣,講與不講之間有很大的發揮空間,例如荷爾蒙的分泌是由基因決定,但心理和環境因素亦能對其造成極大影響,再者,每個人對環境的轉變都會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反應,那是取決於當事人的基因及荷爾蒙狀態,而基因的轉錄亦會受制於荷爾蒙及環境因素……」

「夠了夠了!你那種口技係醫生都曉,只是沒多少個會無良到說得出口。」

救命三式是廿年前一個玩笑,但經過之後半生的體驗和頓悟,在下的語言偽術當然已爐火純青,只要我肯落嘴頭,不管病人或家屬,也得如樹上的麻雀般乖乖給我逗下來。我卻選擇了廣大市民最不恥的政府醫生說話方式:十問九唔應──九唔應者,即是還有一應,該一應只適用於我能夠確切告訴病人的資訊,其餘九問,為免誤導病人,我只會說「不知道」或「醫學上仍未有滿意的解釋」。但是,這樣實話實說,病人通常不會收貨:「什麼也不懂,什麼也不答,叫我怎信這個醫生?」為了迎合患者和家屬,或想保持專業及權威的形象(姑勿論目的何在),其實只需祭出語言偽術,吹得就吹,包保他們心服口服;然而,這不是幫人,而是在耍人。

剛毅木訥近仁,但香港人不buy這一套,巧言令色,虛偽浮誇,才能在商業社會站得住腳。不屑用語言偽術?註定你一世木木訥訥,做塊清高的木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