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煒和,小學作文「我的志願」是要做科學家,結果科學家做不成,神推鬼哄當上腦神經科醫生。面對中年危機,開始投入科普寫作,希望一圓兒時夢想。
mpwmontages@omghk.com
本文出街之時,龍尾灘風波相信已塵埃落定。事緣特區政府打算將沒有生態價值的泥灘「活化」成人工泳灘,以供市民享用,並希望帶動區內發展,例如設立海濱長廊、露天茶座、跳蚤市場、墟市等等,藉此提供建造業、零售業和旅遊業的職位空缺,從而改善本地整體就業不足及樓市過熱等民生問題。該計劃經過廣泛諮詢,亦符合香港長遠利益及特區政府實事實幹的施政理念。
之後,環保團體在龍尾灘發現了二百多種生物,包括瀕危的海馬品種,政府環評報告的所謂「沒有生態價值」顯然是錯的。在所有先進國家,保育永遠是優先考慮,但凡發現稀有物種、歷史遺址,什麼工程也得乖乖借歪。海馬的出現,能否喚起市民和政府的關注,叫停龍尾灘發展計劃?
「海馬和鯇魚、石斑一樣,都是魚類,但不是食
用魚,所以香港水域存在海馬與否也不會影響民生,市
民關注的是就業、住屋等
問題。」
失敗了!要改變策略,一於從「民生」入手─數據顯示,龍尾灘有大量水母,可能傷及泳客,而且水質極差,有紅潮、化學污染,根本不宜作泳灘,記者更發現同時長有雌雄生殖器的「變種」泥螺,懷疑與龍尾灘的污染物有關(註:很多軟體生物本身都是雌雄同體,這生理現象稱為hermaphrodite)─除了海馬,受滅絕威脅的原來還有香港市民,這下子特區政府可不能坐視了。
進行保育游說,苦口婆心的勸諭很難奏效,尤其在大中華地區:「鯊魚和藍鰭吞拿魚都是瀕危生物,請停止吃魚翅和拖羅,不然牠們很快便會絕種。」
「魚翅拖羅你們香港人和日本鬼子吃了幾十年,今天輪到咱們富起來,現在不吃個夠,幾年後絕了種你叫俺去哪裏找來吃?」但只要稍稍調整策略:「鯊魚和吞拿魚專食海洋垃圾,重金屬、化學毒素、輻射都超標,吃了會肝炎、陽痿、甚至變hermaphrodite。」
「那麼……還是不吃為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