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備份(麥煒和醫生)

[2013-05-01]

麥煒和,小學作文「我的志願」是要做科學家,結果科學家做不成,神推鬼哄當上腦神經科醫生。面對中年危機,開始投入科普寫作,希望一圓兒時夢想。
mpwmontages@omghk.com

筆者有一位拍檔,每天為我衝鋒陷陣,走遍地球每個角落把情報打探回來,我們更是最知心的死黨,工作玩樂也形影不離。過去十多年間,我已有兩位拍檔因日夜辛勞壯烈犧牲了,而且是毫無先兆下猝死的,眼見這第三任拍檔年事已高,筆者已準備好他隨時離我而去,就連身後事也預早為他安排妥當──所講當然是我的手提電腦。

相信所有讀者也有過電腦內置硬盤突然陣亡的經驗,你苦心經營的檔案和設定,一下子便化為烏有,自此,你也懂得為電腦定期備份。除了USB和可燒錄光碟,市面上更有容量以TByte計的外置硬盤,讓你備份整部電腦。

人類也有「檔案」、「設定」,那便是我們腦中的記憶與思想。大腦基本上是個超巨型的生理電路,當中有數以百億計的神經細胞,細胞與細胞的交接點更多達數百萬億,這些交接點千百成羣,重疊出用作貯存記憶的單元。大腦中記憶組羣的數量雖然是天文數字,但至少不是無限大,因此,只要能將大腦的電路數碼化,再加一座超巨大的貯存裝置,人類腦袋理論上是可以備份的。有了這種科技,縱使當事人生病或身故,我們也能令他的記憶復活過來。

記憶備份是不少科幻電影的橋段。《The 6th Day》講述阿諾舒華辛力加遭陰謀複製,他的記憶更被copy and paste到複製人腦袋之中。筆者認為那是可行的方法,因為腦袋本身已是一個容量極大的媒體,非常適用於備份另一個腦袋,這樣便毋須借助人造的記憶裝置。《The Final Cut》(羅賓威廉斯主演)講述以植入晶片來紀錄人生所有片段,包括夢境,這種累進式存取方法需要大量記憶空間,一塊晶片絕難做到,除非用了比例極高的數據壓縮技術,但那會大大降低備份檔案的質素。

假如筆者有記憶備份,我會為所有檔案上鎖,只有我才知道密碼(密碼當然會備份在檔案裏,但那也上了鎖),到我失憶或死後,請代我把檔案通統delete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