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一日千里的未來,需要怎樣的人才?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提出的《教育2030:學習指南》,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示。報告內容涵蓋知識、技能、態度與價值3 大層面,不難看出學生的態度與價值在未來社會日益重要,譬如承擔、同理心等。
正向態度助提高學習成績
傳統社會變化較慢,只要學一門手藝就不愁衣食;但來到21世紀,不少傳統行業逐漸變成「夕陽工業」,單靠已有的知識和技能恐怕未能應付。因此現今教育更需要培養適應變化的能力,讓學生成為自主的終生學習者,以維持個人競爭力。態度與價值包含:信念、性格、倫理、道德等面向,遇到困難時,你願意迎難而上嗎?和別人合作時,你懂得尊重和欣賞別人嗎?在團隊之中,你願意承擔責任嗎?都與態度有關。研究發現正向的態度有助提高學習成績。
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的「賽馬會『感.創.做』大本營」,致力培養學生的態度、技能和知識。態度涉及價值觀層面,與情意有着延伸關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對事物形成情意反應,進而逐步建構價值觀。值得注意的是,態度是一種非認知學習,與知識和技能不同,需要親身體驗。因此,由課程設計到教學現場,一連串的體驗活動都旨在激發學生對周遭人、事、物的感受,從而建構正面態度。而要評估學生情意價值的發展,往往需要由學習過程着手。
以一年級課程「勇闖社區」單元為例,在態度層面上,我們期望學生「明白自己是社區一分子,尊重別人需要,愛護社區中的人和物」(培養公德心),以及「感恩社區中有不同設施和服務我們的人,讓我們生活更舒適」(培養感恩態度)。在一般常識課,學生只透過書本的文字和圖片認識社區,而在我們設計教案中就加入製作社區地圖,走入社區認識服務我們的人,最後讓學生分享在社區中得到幫助的經驗。
走進社區 培養公德心、感恩
經過一連串「感.創.做」體驗活動,教師確切地觀察到學生的轉變。石籬聖若望天主教小學教師冼韻妍提到,「活動完結後,他們會想到原來麵包舖都是我們社區的一部分,我們可以欣賞、多謝麵包師傅的用心製作,或是賣麵包的姨姨也很有禮貌」。教師其後要求同學製作創意標誌,有同學想到設計一個請途人用心品嘗麵包的牌子,有同學則想到在水果豎立「小心被榴槤拮」的告示。由此可見,同學們都由心而發,希望社區居民生活得更好,他們的創意也帶來不少驚喜。
值得留意的是,除了課程設計外,課堂內的正向氛圍亦是建構態度的重要因素。
在一般課堂,同學往往因為害怕答錯而不敢舉手回答教師的問題,但在「動手學」(LBD)課堂就很不一樣,教師會提出開放式問題,並接受同學提出天馬行空的答案。
這種正向氛圍鼓勵學生無拘無束地表達自己,而態度就會漸漸在表達的過程中建構。
在未來社會,知識、技能、態度缺一不可,適逢教育局公布《
價值觀教育課程架構》(試行版),強調學校應該「五育並舉」
,也許這是一個好時機,讓教育工作者想想下一代需要培養怎樣
的價值觀,學校又應該怎樣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