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建局新總監:有空間檢討「7年樓齡」賠償 資產淨值3連跌稱仍穩健 市G差更要加快重建
【明報專訊】市建局資產淨值連續3年下跌,截至今年3月底為約436億元,按年跌近6%。新任市建局行政總監蔡宏興昨接受訪問時強調,目前財政穩健,並非「財政黑洞」,且政府早前以1000元象徵式地價向市建局批出紅磡庇利街及將軍澳第137區用地,有助增強融資能力,相信有足夠財力推動一定重建項目,並會加快推進步伐。他又表明,現時有空間檢討「7年樓齡」、「樓換樓」等賠償安排。
政府早前批出上述用地時,要求市建局善用資產,就6個已啟動的重建項目收購,分別是靠背壟道/浙江街項目、馬頭圍道/落山道項目、皇后大道西/桂香街項目、明倫街/馬頭角道項目、土瓜灣道/馬頭角道項目及洗衣街/花墟道項目,預計總收購開支約235億元。
蔡宏興稱,市建局截至今年3月底資產淨值約436億元,流動現金約200億元,政府批出用地可加強融資能力,相信推展重建項目時不會資金斷鏈,「有足夠財力推動一定重建項目」。他亦透露,曾聽聞有地產界同行的財政狀G比市建局更緊絀,但仍能運作下去。至於6個重建項目進度早前受新冠疫情影響而延宕,他稱市建局將有序推展,因市G千變萬化,未設硬性時間表。
翻查資料,市建局截至2023年3月底、2024年3月底,資產淨值分別約502.8億元及約463.6億元,與今年3月底約436億元相比,資產淨值按年則跌近6%。
蔡宏興:發債「未雨綢繆」 不因省成本裁員
蔡宏興說,市建局非單憑現金流來決定重建工作,市G不景時更要加快推進市區重建步伐,減慢城市老化,形容屬投資未來。他稱,「7年樓齡」機制多年前訂立,目前環境與當時不同,有空間檢討和討論「7年樓齡」、「樓換樓」、各項津貼等賠償安排。
被問到市建局未來會否依賴發債提供資金,蔡稱發展地產項目涉及龐大資金,沒可能只靠現金而不借貸,強調「發債是未雨綢繆,並非水乾才挖井」,一間好機構需具前瞻視野,若賣地收入不理想,也能靠發債融資推動重建項目。他稱將審視何時適時發債,又說不會為節省成本而裁員,並提議使用人工智能(AI)加快流程。
觀塘四五區倘拆細 難一體化製最大價值
市建局觀塘市中心第四及第五區「巨無霸」商業項目2023年流標,蔡宏興認為項目規模大有其優勢,一併規劃有助促進協同效應,惟若「拆細」推出,參與發展商計劃各異,「未必能夠(令項目)一體化,創造最大價值」。蔡解釋,近年受大環境經濟影響,不止市建局項目流標,政府項目亦流標,相信隨經濟復蘇,招標有所好轉,而近年不少人經人才計劃來港,反映有住屋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