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慮助適應 「夥伴」撐起外來港醫生 27醫受惠計劃 「不斷進步獲正能量」
【明報專訊】醫管局近年增聘非本地培訓醫生,適應生活和工作環境成為來港醫生的挑戰。新界西醫院聯網去年4月設「夥伴計劃」,非本地培訓醫生由接受聘書準備來港,到工作滿3個月期間,可獲配對1至2名同事提供生活支援,至今有27名醫生受惠。由深圳到港工作已5個月的新界西醫院聯網麻醉科及手術室服務部駐院醫生陳壯源稱,最初因新環境感焦慮,透過計劃處理住屋和子女就學後開始適應工作,現在「不斷進步,獲得正能量」。
醫局245外來醫 五成英國取資格
據醫管局數字,截至今年6月底有321名非本地培訓醫生。當中245人在醫管局工作,54%在英國取得醫學資格,15%在中國內地,13%在澳洲;有15人屬專科醫生,涵蓋麻醉科、急症科等。其餘76名進行交流的醫生中,58人來自大灣區或上海,18人來自馬來西亞、菲律賓等。
陳壯源在廣州醫科大學完成駐院培訓,現有17年工作經驗。他曾在港大深圳醫院工作12年,2016年到瑪麗醫院短期交流,讓他感到香港醫療服務優質、人性化,遂申請加入醫管局。他說來港前要處理住屋和子女就學,報到後又要熟習英文醫療用語、電腦系統和同事間的合作模式,以往「充滿自信」的前輩成為了「焦慮」的新人。
「新人」重拾自信 成下一人「夥伴」
幸得伙伴提供資訊和定期短訊關心,陳壯源不消兩個月就大致適應,現有動力從身邊人學習、精進自己,更成為「夥伴」協助一名北京來港的非本地培訓醫生。
新界西醫院聯網麻醉科及手術室服務部顧問醫生吳鋒奇是陳壯源的「夥伴」,亦是此計劃策劃人。他在港長大,會考後往英國習醫和工作。2021年9月,因應新冠疫情不便往返兩地,他為照顧家父決定回流。他稱因一直有頻繁回港,故大致適應新工作環境。去年4月他身為聯網負責員工身心健康的「安全特攻隊」成員,留意到醫管局增聘非本地培訓醫生,部分醫生與香港沒大連繫,於是以過來人身分提出籌辦計劃。
策劃人亦過來人 「夥伴」不止醫生
人力資源部會邀請非本地培訓醫生參與計劃,盡量配對1至2名語言或專科背景類似的醫護同事作支援,亦舉辦聖誕聯歡會等聯誼活動。計劃現有28名「夥伴」,包括17名醫生,當中7人為非本地培訓醫生;另11人屬護士、物理治療師等職系。
適應臨H工作方面,計劃會安排醫生到任前先作短期臨H觀摩,了解工作文化。吳鋒奇稱醫管局既有的各級培訓完善,重點在「畀曮H心佢,令佢知道有同路人,畀兩三個星期,日日見到一樣炴N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