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看文化:他山之頑石——《混沌少年時》給香港學界的啟示
【明報專訊】Netflix迷你英劇《混沌少年時》(Adolescence)上架後迅速成為全球熱話,劇集透過獨特的一鏡直落手法,配合不落俗套的劇情和對白設計,製作團隊贏得口碑之餘,同時向公眾展現青少年在網絡時代的困境。
文:教育工作者周子恩
圖:劇照
該劇其中一個為人津津樂道的地方是以小見大。故事雖聚焦13歲男孩被指控謀殺女同學的案件,但辦案過程卻揭示網絡文化和社交媒體對青少年的影響,以及家庭與學校在現今青少年成長過程中逐漸失去傳統影響力這殘酷現實。
網絡影響力 超越家庭與學校
對香港中學生而言,該劇某程度上是映照現實的鏡子。無可否認,兩地文化有異,面對的問題不盡相同,但透過主角的經歷,相信來自不同地域的青少年亦能觀照自身的困惑。不幸的事實是,劇中人的處境在香港社會亦普遍存在。
劇中主角Jamie受到校內社群與社交平台夾擊,逐漸陷入極端思想,最終演變成悲劇。香港社交媒體和網絡論壇同樣對青少年影響深遠,許多學生花費大量時間在虛擬世界尋找認同感。部分學生可能在網上接觸到極端思想、網絡欺凌甚至有害的社群文化,學校和家庭未必能完全理解次文化資訊,更遑論及時察覺和適時介入。
舉例說,劇中提及「非自願單身者」一節,正是極端的網絡群體文化之一。Jamie透過網絡接觸到這類極端思想,使他對兩性關係理解扭曲,將個人情感與社交挫折歸咎對方,最終導致悲劇。香港青少年亦很容易在社交媒體和網絡論壇中接觸到各種扭曲的價值觀,如錯誤的性觀念及厭女文化。這些看似無傷大雅的言論,可能令部分人對異性產生敵意,進而影響他們的社交與情感發展。
人生八階:青少年身分認同問題
心理學家艾力遜(Erik Erikson)的人生八階發展理論指出,青少年時期的核心課題是「自我認同對角色混亂」。在這階段青少年嘗試探索自己的價值觀、興趣和目標,但若缺乏指導或受到錯誤影響,很可能陷入身分認同危機。
劇中主角的遭遇正好反映面對同樣挑戰之青少年的心路歷程:家庭缺乏有效溝通、在學校受排擠,無法從朋輩圈子覓得歸屬感,導致自我認同嚴重扭曲。這也與部分香港青少年的經歷相似,面對升學壓力、家長期待與社交環境的挑戰,他們容易對自身價值產生懷疑,甚至依賴於網絡世界尋找認同,可惜最終往往令問題愈演愈烈。
基於文化背景及教育模式的差別,兩地青少年的取態和行為表現亦有所不同,例如歐美地區的青少年面對挑戰時,較容易採取外顯的反應,如以暴力傷人。香港的學生則較為內斂,傾向壓抑情緒或自我傷害。無可否認的是,兩地年輕人同樣正面對人類社會從未出現過的處境:資訊科技的高速發展令青少年過早面對複雜的人際關係及道德爭論。正因為這是人類社會從未遇上的新問題,家庭與學校未必能精準提供更多心理支援,以協助青少年在這關鍵時期建立健康的自我認同。
劇中主角Jamie在遭受同學的排擠與誤解後,未能獲得學校的適當心理輔導。與此同時,縱使表面上看來主角與家人關係不錯,但父母對時下年輕人文化缺乏認知,導致他在成長過程中感到孤立無援。最終主角「選擇」獨自面對困難。
網絡時代下如何支援情感需求?
觀乎香港,儘管近年已有更多關於情緒健康的討論,但整體而言,學校仍主要以成績導向,缺乏對學生情感與心理需求的支持。另一邊廂,許多家長苦於工作繁忙無法陪伴孩子,導致親子關係疏離。年輕人失去家庭及教育兩大強援,甚至家長期望及學業壓力反成問題主要源頭。
《混沌少年時》的故事正好提醒香港教育界:學校的天職之一是建立更完善的心理輔導機制,讓學生面對困難時能夠得到適當幫助。劇集亦提醒家長,除關心孩子的學業,還應該更多參與他們的生活,並嘗試無批判地了解他們所陷困境,提供支持與陪伴。
青少年的成長環境由多方面因素交織而成。單以上文述及,已包含網絡、學校與家庭的影響。劇集的成功,可助各界反思在網絡時代下,到底要怎樣做,才能為青少年建設更健康、安全的成長空間。
(主要學習重點:資訊素養內涵與正面價值觀的關係)
(本網發表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公民學堂 第09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