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灣區熱搜:倡港青找內地伙伴強強聯合 補不熟市場缺點
【明報專訊】開園兩年多,粵港澳大灣區(廣東)創新創業孵化基地見證不少企業起起落落。基地運營總裁陳山稱,創業港青通常專業技術優勢較強,但對內地政策及市場需求了解不多,「單打獨鬥」成功率不高,若能找到合拍的內地商業伙伴即能強強聯合。
內地優秀企業亦想尋港澳伙伴
陳山說,基地內的港澳青年創業集中在新一代信息技術、數字創意、文化創意等產業,包括研發自助設備、人工智能、區塊鏈、Web3.0等。他說,「創業港青的特點是『三高』,即高學歷、高端產業、高端服務業」,他們往往有較強專業技術優勢,不少亦利用到香港優勢產業如金融保險、設計、投融資、跨境貿易等。他稱讚港青多具備國際視野、語言及人脈優勢,但缺點在於不熟悉內地政策及市場需求,未來基地或會請業內專家舉辦講座,為創業港青講解市場形勢。
他認為創業青年不應太過功利,勿急於一蹴即就,要先了解國情、產業現G,或者向同行學習管理經驗。此外,內地亦有不少優秀企業想尋找港澳合作伙伴,舉例有做手機殼的內地企業,有產能、有供應鏈、有成熟物流,想找一間澳門企業將手機殼賣到葡語系國家。陳山說,港澳創業青年不妨留意這些機會,一旦強強聯合,創業成功率有機會高過自己「單打獨鬥」。他還稱,現時已有港青與內地伙伴「組局創業」的個案,基地正觀察成效,評估此模式是否值得推廣。
官方說法「微調」 倡先了解後發展
「700萬香港人,能到內地創業的還是太少了。」陳山說,過去簡單強調「北上創業」,如今內地和港府的說法也有「微調」,倡導先北上「了解」,返港後可對比香港政策、土地及人力成本、行業生態環境,認真思考前路再決定;或者先北上就業,融入內地社會,大灣區會比較適合,因為語言相通、文化接近,較易獲得認同,「我們的政策也包括就業補貼,但年輕人要先上來接觸,才能了解政策、看得到大灣區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