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中物:一人一個激嬲詩人的問題——鴻鴻〈為何寫詩〉
【明報專訊】你的詩到底在說什麼?詩人可以養活自己嗎?詩寫得這麼長,誰讀得完啊?詩寫得這麼短,是為了騙稿費嗎?
如果舉辦「一人一個激嬲詩人的問題」票選,相信以上選項應該榜上有名,但論到最常被問及最難以招架的,恐怕是這道問題:為什麼要寫詩呢?
以詩回答「為何寫詩」
台灣詩人鴻鴻的創作跨足不同領域,除了出版詩集、小說集和散文集,亦是著名的編劇和導演,曾憑《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獲得金馬獎「最佳原著劇本」,他執導的電影也在國際影展獲獎。若以出版產量來計算,詩作仍然是他主要的創作文類。在不同藝術形式皆有成就的鴻鴻,大概也曾被問過「為何寫詩」,於是——他寫了〈為何寫詩〉來回答。
有人吃完燒餅就走
有人吃完燒餅
還把芝麻屑用手指沾起
滋滋有味地舔嘗
不雅
窮鬼相
像在譴責那些
吃完就走的好人
其實簡單得很
整個燒餅
就這些碎屑
最好吃
吃燒餅喻寫詩 幽讀者一默
吃燒餅與寫詩,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兩者被鴻鴻生動地連結,展示了現代詩歌一個重要的面向:幽默感。幽默作為一種文學技巧,可使詩歌更易「入口」,卻可能會落入輕薄浮誇的陷阱。如何從事物之間的細微處,找出令人會心一笑的共同特質,不誇飾也不刻意地並置,是詩人技巧老練之處。
〈為何寫詩〉收錄於2015年出版的《暴民之歌》堙A作品所捕捉的特質有兩個層次:
1)第一層是視覺形象的「細碎」,吃燒餅吃剩的碎屑與篇幅短小的詩一樣,相對來說並不起眼,繼而說明前者的難處:吃芝麻屑的人會被貼上「不雅」、「窮鬼相」的標籤
2)由於兩者已經被比喻連結起來,所以讀者會輕易聯想到這種特質的第二層涵義,也是鴻鴻沒有明言的:寫詩的人也可能會被視為「難登大雅之堂」
不過,〈為何寫詩〉並非為了訴苦而寫,其核心意義還是為詩歌的價值一辯。所以第二節的結尾處,詩人彷彿使了一個小手段,用疑似耍賴的口氣把「不雅」、「窮鬼相」的標籤移到那些吃完就走的「好人」身上。那些「好人」當然是不懂得欣賞,或自恃高雅不願品嘗芝麻屑的人,自然也暗示對詩歌懷有偏見的人。最後一節則是幾乎毋須多加解釋的結論,作為他「何以寫詩」的答覆:「其實簡單得很/整個燒餅/就這些碎屑/最好吃」。好吃的芝麻碎能引發不顧吃相的食慾,而詩歌的精悍靈活,或是對鴻鴻來說,正是引起寫詩欲望的原因。
在短短的一首作品堙A詩人隱藏了不少小機關,配合輕巧玩味的口琚A探討了詩歌美學而不顯得嚴肅沉悶,拿面o當,是寫作短詩上佳的示範。略略看過去的讀者未必能完全感知其中趣味,但用心的讀者會找尋更多,正如鴻鴻早就埋在開首的提醒,吃完燒餅還把芝麻屑沾起舔嘗的人,才能吃到最好吃的部分。其實仔細想想,詩人未必會被我們的問題惹怒,讀者卻反被他的答覆巧妙地幽了一默。
■作者簡介
韓祺疇
現於台灣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所修讀創作組碩士(M.F.A),曾獲港台兩地文學獎,出版詩集《誤認晨曦》、小說《虛風構雨》。
文:韓祺疇
圖:Gins Wang@iStockphoto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語文同樂 第65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