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應髮型師等26工種准輸勞兩年
【明報專訊】現行「補充勞工計劃」不准僱主就26個非技術或低技術職位申請輸入外勞,包括售貨員、收銀員、侍應、送貨員、文員、髮型師、接線生等;政府昨稱為解決相關行業人手短缺,宣布暫停執行上述規定兩年(見表),同時維持僱主申請前須先經4個星期本地招聘等要求。勞工界認為不應一刀切放寬,擔憂影響本地工人就業,敦促政府交代相關工種人力供求數據,交勞顧會審視並按需要放寬。
孫玉菡:不影響本地工
勞福局長孫玉菡昨被問到為何大幅放寬輸入26個工種、會否打擊本地工人就業機會,以及有否數據顯示相關工種有嚴重人力短缺等問題,他認為措施不會影響本地工人,僱主仍要就申請向勞顧會證明出現人手短缺、遞交申請後仍須本地招聘4個星期,當局會一如以往嚴格把關。他說相關工種要求不高,會確保所有願意參與的本地工人優先就業後仍出現短缺,才會處理,強調「一定是本地工人優先就業」。
政府又宣布計劃將易名為「補充勞工優化計劃」。孫玉菡稱,計劃會加強精簡審批程序、改善勞顧會諮詢流程,會制訂績效指標,僱主提出申請並經勞工處甄別後,冀在3個月後將審批決定通知僱主。
勞聯指不太理性 促闡人力供求
勞聯立法會議員周小松指出,當初不准輸入26個工種外勞的原意是為保障最基層工人,「這些工作入職門檻低,本地人不會不懂做,也不是無本地人做」,輸入勞工可能剝削本地就業機會。他認為可檢討安排,「但不應一刀切取消(執行)兩年,這樣不太理性和科學」。周認為政府應交代各工種的人力供求、本地培訓等數據,由勞顧會審視和討論哪些需放寬。
勞顧會勞方委員、工聯會副理事長林偉江形容做法如「中門大開」,擔憂影響本地基層飯碗及影響僱主改善本地工人待遇的意欲,認為政府應審視26個工種缺人情G,與勞顧會和相關工會商討,而非一下子放寬。零售商業及成衣業總工會總幹事張麗霞稱,貨售員、收銀員和侍應等工時長且需長期站立,近年薪酬待遇和工作環境未見改善,政府應先改善本地工人待遇和職安健,而非貿然放寬輸入外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