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父母做寄養家長 平常心建雙向關係
【明報專訊】很多人今日會對母親說一聲「母親節快樂」,但亦有一群小朋友無法在母親身邊過節。今個母親節是藍太做寄養家長後第一個母親節,去年8月她跟隨母親步伐,成為寄養兒童的「藍姨」,照顧一名11歲女童。藍太的父母馮氏夫婦自2005年起做寄養家長,一做14年,先後照顧約15名寄養兒童,每逢過節仍會與曾照顧過的寄養兒童聚會。如今藍太繼承了母親的「姨姨」角色,「我們與寄養兒童是雙向關係,互相祝福,互相關愛」。
45歲的藍太與丈夫沒有子女,受父母影響,一直都有做寄養家長的想法,終在疫情期間付諸實行。藍太說,選擇不生育是擔心小孩是否健康活潑,但父母照顧的寄養兒童「都好乖好叻」,卻無家人照顧,想到社會上仍有許多有同樣遭遇的小朋友,決定成為寄養家長,去年8月迎來第一個寄養女兒婷婷(化名)。
向母取經
認知寄養家庭是過渡
初為「人母」的藍太頗為緊張,曾向母親取經,後者茼o保持「平常心」,毋須太遷就小朋友。十餘年寄養家長經驗讓馮太明白,寄養家庭扮演過渡角色,許多寄養童終有一天會回到原生家庭,亦需了解原生家庭在管教、生活水平等方面,盡量不要有太大落差。
藍太除了照顧婷婷的日常生活,偶爾也需開導她。婷婷的親母因某些原因沒時間照顧她,婷婷剛來藍家時便說過一句「其實我自己咩都識做」,對寄養安排略有排斥。藍太便開導她,解釋這段時間為何要留在寄養家庭。隨後二人相處十分愉快,藍太的恤衫下擺夾了個手工膠夾,是婷婷送的聖誕禮物。藍太笑說婷婷很愛做手工,去年聖誕節「佢整鱄茠撲U畀我,四格鵅A其中一格就係兩個膠夾,仲有一個係空鵅A叫我『下次努力』」。
相逢離別十餘載
記得每個長期寄養童
每段寄養的終點都是離別,負責跟進婷婷個案的香港家庭福利會社工陳樂君說,寄養服務屬過渡性質,希望盡快安排寄養兒童回到原生家庭或領養。做寄養家長十餘載,馮太記得與每個長期寄養兒童的初見和離別,有人回到原生家庭,有人被領養,有人去到另一個寄養家庭。
馮太第二個寄養女兒沁沁(化名)來到他們家時近兩歲,但仍無法自主坐立,「成個人軟腍腍」,亦非常「黐身」,有時她去廁所,沁沁就會在門外哭。在馮家生活了5年,沁沁上小學前的暑假,她的婆婆「話要多一個人頭拿綜援」並接走了她。馮太記得很清楚,分別數月後的聖誕節聚會與沁沁重逢,「佢一見到我就成眶眼淚,拖住我手」。
馮太2016年退出長期寄養服務,2017至2019年仍有提供緊急寄養服務,最後因身體原因退休。馮太曾照顧過的寄養兒童現在每天會在通訊軟件向她說「早晨晚安」,每逢過節亦會一起吃飯,偶爾會回到馮家小住。今年初,3個寄養童回到馮家,為馮太慶祝生日,其中一個女孩其後隨養母移民美國,她在生日卡上寫道:「Will miss all of you so much.」
明報記者 楊晨
(母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