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點對點:不惜海洋 生生「畢」息
【明報專訊】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海洋是地球生態的重要組成部分,除了是逾20萬種已知物種的棲息地,亦是儲存二氧化碳的「碳匯」(carbon sink),保育海洋生態對可持續發展尤其重要。
海洋保育Q&A
Q:什麼是公海?
A: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沿岸國家有權確定其領海的寬度,以不超過12海里為限,而一國的內水與群島水域及專屬經濟區海域為200海里內,除此以外的海洋範圍屬公海。公海面積達2.3億平方公里,佔全球海洋三分之二,覆蓋地球43%面積。
Q:海洋與紓緩全球暖化有何關係?
A:海洋及海洋生物可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並儲存於海洋中。海洋儲存地球上約93%的二氧化碳,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匯,對紓緩全球暖化十分重要。
資料來源:綠色和平、綜合報道
人類發展為未來,海洋生命卻衰退……
油污污染
秘魯2022年1月因湯加海底火山爆發引發海嘯,造成11,900桶原油外泄事故,污染範圍波及兩個海洋保育區,總面積最少1.8萬平方公里,威脅洪堡企鵝、紅腿鸕鶿、海獺等。秘魯總統稱此為當地近年「最嚴重生態災難」。
微塑膠污染
疫情下全球使用大量口罩,城大2021年12月研究發現,口罩若不當棄置並流入海洋,一個約3至4克重的外科口罩已可釋出88萬至117萬粒微塑膠,按美國環保團體估算,2020年不當丟棄及進入大海的外科口罩會釋出1370萬億粒微塑膠,足以污染5.48萬個奧運標準泳池的海水容量。城大研究顯示,海洋浮游生物攝入微塑膠後,繁殖能力會降22%,足以影響整個海洋生態。
深海採礦
加拿大深海礦業公司TMC與其運營伙伴Allseas,於2022年9月至11月期間派出採礦船到鄰近夏威夷及墨西哥的太平洋克利珀頓破裂帶(Clarion-Clipperton Zone, CCZ)展開勘探測試,並稱有助未來開採多金屬結核(polymetallic nodules)等深海資源。綠色和平2023年1月發放片段,指TMC及Allseas將源自深海海牀的岩屑及沉積物的廢水直接傾倒大海,或令海洋生物窒息及中毒,TMC其後承認相關影片屬實。
過度及非法捕撈
綠色和平2022年3月發表報告,指出全球魷魚捕撈業自1950年來擴張超過10倍,年均捕撈量高達500萬噸,而全球三大魷魚捕撈國(中國、秘魯、印尼)在2019年佔整體捕撈量六成。綠色和平指出,雖然魷魚處於海洋食物鏈較低層,但因牠們有較高的活動及適應能力,令牠們成為多種魚類、海鳥和海洋哺乳動物的重要食糧。魷魚數量減少影響眾多海洋生物的生存。
市民食用花膠(魚鰾)會威脅可製作高價花膠的石首魚(俗稱黃花、白花魚類)的存亡,有漁民在非法捕撈石首魚做花膠時,誤捕在同一水域生活、體積與石首魚相似的加灣鼠海豚(Vaquita Porpoise,圖四)。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將加灣鼠海豚評為「極危」。國際捕鯨委員會(IWC)估計2019年度全球只餘下約10條加灣鼠海豚。
讓大海喘息,盼回復生機……
劃海洋保護區
厄瓜多爾、哥倫比亞、巴拿馬和哥斯達黎加2021年11月2日宣布將透過「東部熱帶太平洋海洋走廊」,將厄瓜多爾的加拉帕戈斯群島(Galapagos Islands)、哥倫比亞的馬爾佩洛島(Malpelo Island)、巴拿馬的科伊瓦島(Coiba)和哥斯達黎加的科科斯島(Cocos Island)聯合起來,把面積逾50萬平方公里的區域劃為禁止商業捕魚的超級海洋保護區。加拉帕戈斯群島擁有豐富多元的生態,1978年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劃為海洋保護區。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05年設立「世界遺產海洋計劃」(World Heritage Marine Programme),保護全球的海洋世界遺產,現時《世界遺產名錄》50處屬海洋世界遺產。
設休漁期
中國政府於2020年起,每年7月至11月在西南大西洋公海、東太平洋公海及印度洋北部公海的指定海域實行公海自主休漁,禁止漁船使用魷魚釣、拖網、燈光圍網(敷網和罩網)在休漁區域捕撈。中國政府亦建立休漁區域中上層漁業資源綜合科學監測體系,以監測和評估休漁成效。
海洋科研
由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地球與海洋大氣科學學系署理主任甘劍平與其團隊參與、港府資助的Ocean-HK項目研究大灣區海域富營養化問題,並於2022年3月推出全中國首個互動海洋環境模擬可視化平台WavyOcean(圖六)。平台利用海洋數值模擬技術,以影像呈現包括粵港澳大灣區海域、整個中國海及西太平洋的海域變化,並提供三維海洋環流、溫度、鹽度等物理和生物地質化學變化的環境數據,並提供風力、溫度和壓力等氣象數據供下載,為未來的海洋生態系統和氣候變化等研究提供基礎數據。
■知識增益
公海資源掀貧富國之爭
海洋遺傳資源(Marine Genetic Resources, MGR)指來自海洋植物、動物、微生物,以及任何含有遺傳功能單位的海洋遺傳物質。這些遺傳資源被廣泛用於藥物、保健品、化妝品等,每年銷售額達3億美元(23.4億港元)的抗癌藥Havalen,原材料之一便是來自海洋生物。
MGR不僅具科學價值,且商機無限,在公海發現有價值的資源後誰得益,成為各國爭論的話題。聯合國討論《公海條約》時,發達國被指有更多探索深海的資金和資源,但發展中國家則認為他們有權分享這些探索結果,以至將來可能產生的利潤;發達國則反駁,如果公司投資不能獲得充足回報,可能失去投資海洋研究的誘因。
■模擬試題
(1)參考資料,解釋為何過度捕撈破壞海洋生態。(2分)
(2)說明《聯合國公海條約》對保護公海的重要。(2分)
(3)中國於全球海洋保育方面扮演什麼角色?參考資料及就你所知,解釋你的答案。(6分)
顧問教師:陳志華
■參考答案
(1)漁民過度捕撈使海洋物種急劇減少,影響整個海洋生態系統的食物鏈,破壞海洋生態平衡。
(2)《聯合國公海條約》的重要在於具有法律約束力,並提供國際合作框架,要求將公海劃為保護區,並限制捕撈、航行路線、海面以下200米深海採礦等勘探活動,以減少污染海洋的活動。該條約亦指明各締約國有義務就公海活動做環境影響評估,以保護海洋的生物多樣性。
(3)參與者
中國於全球海洋保育方面扮演參與者角色,通過國際協作與全球各國保育海洋。參考資料,中國作為聯合國成員國之一,參與議定《聯合國公海條約》,限制污染、過度捕撈、航運頻繁等活動於公海進行,加強保護海洋資源。
資訊提供者
中國於全球海洋保育方面扮演資訊提供者角色,例如研究海洋科學和技術,為開發和管理海洋資源提供技術支援。參考資料,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地球與海洋大氣科學學系推出全中國首個互動海洋環境模擬可視化平台,可蒐集及分析海洋數據,鄰近海域國家能參考數據,預測未來的海洋災害、污染、生態系統和氣候變化等,制定合適的海洋保育政策。
推動者
中國於全球海洋保育方面扮演推動者角色。參考資料,中國推動可持續漁業發展,部分公海海域於指定日期實施自主休漁期,讓海洋中的魚類有充足的繁殖和生長時間,加強保護海洋環境,減少海洋生態影響。另外,就我所知,2021年1月1日起中國內地擴大「限塑令」,指定城市全面禁用塑膠吸管及塑膠購物袋。塑膠垃圾佔85%海洋垃圾,禁止指定城市使用不可降解的塑膠,有助從源頭減廢,保育海洋。
(本刊刊出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智學公民 第05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