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後首遊行 參與者嘆掛牌「束縛」 隊伍自攜封鎖線 臨時加入不放行
【明報專訊】由都會o業主委員會發起、反對政府在將軍澳132區填海及興建廢物轉運站等6項設施的遊行,昨在多項限制下完成,為疫情後首個涉及反對政府政策的公眾活動。主辦方表示有近80人參與,警方數字為65人。有參與者認為戴頸牌構成「束縛」,減低居民參與意欲,冀日後免除。遊行申請人將軍澳民生關注組召集人表示,有意再發起遊行,惟「不希望是在同一條款下」。警方將主辦單位提出申請人數100定為人數上限,民主黨主席羅健熙表示,「一個議題受人關注,才會多人出來」,限人數是「本末倒置」。
日後是否相同條件發不反對書
警:按風險評估採措施
本報查詢警方日後批出遊行的不反對通知書時會否維持限人數、掛編號頸牌、用膠帶分隔等要求,警方回覆稱會就每宗活動目的、性質、參與人數、過往經驗及最新形勢等作全面風險評估,採取相應措施處理。
遊行隊伍昨晨在調景嶺體育館外南面公園起點集合,多名穿便衣及軍裝警員在場戒備,有警員在場以攝錄機拍攝過程。主辦方及遊行者在遊行開始半小時前陸續抵達,多名糾察因應警方要求,向參與遊行者派發編號掛頸牌,再進入警方橙色封鎖線後等候。其間,一名男子因未有佩戴掛頸牌,被警方帶離封鎖線外,及後自行離去。
參與者指限制降街坊參與意欲
參與遊行的居民黃先生向本報表示,以往有參與諮詢會或聯署活動表達訴求,但效果不及遊行,「因遊行是用腳步出來、有力量」。對於今次遊行設有多項限制,黃稱,本港相隔多年未有遊行,理解警方謹慎心理,但期望在今次遊行「建立了第一步」後,當局可以放鬆一些,形容戴頸牌始終造成「束縛」、「不戴牌就會自然一些」。黃稱,因應今次遊行有多項限制,令部分街坊遲疑,最終選擇不參與。
外圍跟隊街坊:遊行都這麼難
遊行期間糾察用紅白膠帶圍住隊伍,分隔市民及參與者。住維景灣畔的70歲林先生表示,在區內居住18年,擔心填海及擬建設施會造成污染,非常關注議題,但因不知如何取得掛頸繩而決定在遊行外圍跟隨,警方未有阻止。對於今次遊行有多項限制,他哽咽說對此難過,「香港遊行都這麼困難」,他認為《基本法》保障市民有遊行集會自由,警方應免除額外限制。
起點、遊行過程及終點均有封鎖線包圍隊伍,外人不能進入,傳媒採訪受阻。遊行起步前,有記者一度進入封鎖線內的集合處採訪參與者,主辦者陳展浚其間以擴音器要求記者離開集合範圍,表示「今時唔同往日……我們做不到的話,遊行有可能需要終止」。終點將軍澳南梯台集會處,亦有封鎖線阻隔參與者及傳媒。
民主黨斥限人數本末倒置
「相信內地都唔會」
羅健熙回覆本報查詢稱,認為警方限制遊行人數做法「整個感覺很差,相信內地都唔會」,認為遊行本質是「政府聆聽民意的渠道,政府不應限制有多少人可以透過遊行方式表達意見」。
社民連主席陳寶瑩表示,遊行是市民基本權利,遊行不單是發聲,亦希望對政府構成壓力,不希望人數限制成常態。
■明報報料熱線﹕inews@mingpao.com / 9181 4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