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遊打卡:所謂遠,所謂近 松浦彌太郎的《倘若人生是一場旅行》
【明報專訊】旅行,就是獨自一人去面對和重新檢視自己的一種精神行為,從而尋回自我,那才是旅行的真正意義。也要一提,觀光和旅行是兩回事啊。——松浦彌太郎
那天,在銅鑼灣偌大的書店逛了一圈,無意間看到一本黃色封面的小書,筆者停下來,拿起書翻一翻。大概一分鐘後,身旁站了另一個人,她也停下來,拿起同樣的書翻一翻。倘若人生是一場旅行,我和她應該是湊巧坐在同一班飛機,去茼P一個目的地。我不知這她最後有沒有買這本書,但我幾天後已經在咖啡室把書看完了,然後發現這間我經常光顧的小咖啡室,原來長期放荍@者的另一本書,生活的小秘密總在適當的時候解開。
年近60歲的日本旅行家松浦彌太郎,他在東京中目黑區開創的COW BOOKS舊書店是打卡勝地,書店售賣絕版舊書,尤其集中1960至70年代美國社會運動及文學的書籍。這本黃色小書《倘若人生是一場旅行》是松浦彌太郎回想他20多歲時在美國旅遊的事[,訴說他對舊書舊物的興趣。作者態度坦白,文章節奏輕鬆,意義深厚,是一本很有意思的書。
我一直相信,你如何旅行大概會得出如何的體驗,松浦的美國行是放逐式的,但又不是我們想像的那種不修邊幅的生活。他在19歲至24歲期間,常到三藩市和洛杉磯,認識那堛漯矕螳行者或藝術家,總之是志同道合的人。他不申請長期簽證,每次只能在美國短留3個月,然後回日本找高薪的兼職,例如貨運和搬運公司,儲半年錢再起程。松浦的旅行方法,是把異地生活變成自己的日常生活。他會入住平價酒店,重點是他會一去再去,與那地方和人發展朋友的關係,成為那堛漱@分子。他的遊記,人要比地方重要很多,而這不是一般的旅行方法可以做到的。
我尤其喜歡書的第一節,收錄了松浦與當地人相遇的經歷。〈名為Aya的少女〉一篇講述作者向朋友Joanne以低廉的價錢租下她的房子,她搬走與男朋友同住,但因為她是鋼琴家,所以每星期有兩天要回到房子練習鋼琴,這兩天松浦便到附近的Blue Cross咖啡店消磨時間。他待在那堛煽X個月,被布達佩斯來的女侍應之變化所吸引,她由沉默與樸素,變成沉默與愛打扮,過了一段時間,她又變回沉默與樸素,最後更把一頭美麗的長髮剪短了。雖然我們不知道她確實經歷了什麼事,但松浦的觀察甚至關懷,都讓我們感到距離很遠的人其實可以很親近。
全書最令我動容的是〈關於母親〉 一文。有次松浦在紐約生病了,母親剛好打電話給他,他感到很意外,我想像他們的母子關係是客客氣氣的,母愛不會以澎湃的感情表現。一個星期之後,他又接到母親的電話,她輕描淡寫地說:「我剛好有要事,來到附近。」然後,一個有禮的日本婦人向酒店前台的職員鞠躬,嚇得那些美國人措手不及。 她放下從日本帶來的食物和感冒藥,沒有住下來便離開了,說要去探望朋友。這是松浦母親第一次出國,第二天便回日本。或者,他的母親是以最遠的距離來表達自己最親切的關懷。畢竟,那種含蓄與熱情的結合,是相當讓人感動的。
那一天,我在書店決定買下《倘》,除了內容本身吸引,很大原因是來自譯者和畫家。已經有一段很長的時間,沒有看到香港人翻譯日本書了,這書的翻譯是A.P.,他/她這樣介紹自己:「香港人,現居英國。」插畫師April Yip也是港人,現居馬來西亞。大概他們能深深體會到什麼是「人生是一場旅行」。
黃淑嫻--嶺南大學中文系副教授、香港作家
文:黃淑嫻
圖:piola666@iStockphoto
(本刊刊出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語文同樂 第63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