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寄養孩願搬家 怕變挽留拒道別 先後照顧6童夫婦:似他們陪我倆
【明報專訊】電影《流水落花》引起社會對寄養家庭的關注,現實中寄養家庭數目因移民潮及老齡化下跌,等候寄養的兒童出現「塞車」情G(見另稿)。2012年起成為寄養家庭的盧氏夫婦,視6個寄養女兒如己出,曾因寄養兒童被投訴太吵而搬家。二人至今仍難忘首個相處了9年、有發展遲緩的寄養女兒,「由她什麼都不懂,到現在有自理能力,甚至懂得關心你」;至其10歲時被人領養赴美定居,臨走前不捨多次致電「阿姨」,盧太忍痛拒絕接聽:「無辦法,為她虓Q就要放手。」
明報記者 施晉宇
拒接將赴美養女電話 「為她虓Q要放手」
盧氏夫婦兩名子女先後升中,陪伴父母的時間減少,夫婦反而從寄養兒童得到快樂,「好像是他們陪伴我倆」。二人最難忘始終是首個寄養女兒,客廳櫃門仍貼上其畫作,屋外仍擺放其單車。當時她1歲半,首3個月不習慣陌生環境每晚嚎哭。她因發展遲緩,兩歲都未學會走路,要經常出入醫院物理治療。盧先生卻很享受照顧過程,看到進展會有滿足感。由於她無心向學,機構在她約10歲時安排她與領養家庭赴美,希望她有更好成長環境。原得她同意,惟離港前兩周每晚嚎哭,盧太安慰她「很多人選擇移民,這是難得機會讓你見識,若當地生活理想,他日可帶阿姨見識」。
寄養女兒離港前與領養家庭入住酒店,卻連續兩晚致電10多次予盧太。社工提醒一旦接聽,她或會捨不得離港,故盧太只能忍心拒接,或由兒子轉達「阿姨外出了」。盧太受訪時不禁落淚,憶述當時心情矛盾,認為很殘忍,說服自己「無辦法,為她虓Q就要放手」。她離港後,盧太多晚與丈夫相擁而泣,有別於其他離家的寄養女兒,過時過節仍可一同食飯,「不知何時才可親身見面」。現時夫婦不時與她視像通話了解其生活,她亦會在生日時給兩人唱生日歌。
居喪獲安慰「阿姨你不要哭,我都會想哭」
盧太稱,兩人偏好寄養年紀小的孩子,猶如「一杯清水」什麼都不懂,寄養家長較易摸熟性格,年紀大的孩子有個人想法,較難掌握相處技巧。與首個寄養女兒相處約9年,「由她什麼都不懂,到現在有自理能力,甚至懂得關心你」。盧太數年前接到母親離世的通知,寄養女兒會安慰自己「阿姨你不要哭,我都會想哭」。盧太很感動,連親生子女都未曾說過這句話。
別離後反可打開心扉 姨姨變朋友
盧太憶述,第二個寄養女兒在校遇到任何事回家後便會哭,「一周哭足5天」,3年後寄養女兒約12歲,社工決定安排她入住家舍,反成兩人建立關係契機。寄養女兒每年主動回來探望兩三次,多次想留在家中過夜;即使去年年廿九大掃除無暇招呼她,昔日抱怨做家務的她提出幫忙。盧太有次問她有否「知心好友」,女兒說沒有,盧太感到「自己變成朋友,而非姨姨的角色」,女兒離家後反能打開其心扉。
盧先生說,昔日住在另一間村屋時,樓上任職夜更的士司機的鄰居批評寄養女兒丟玩具落地很滋擾,茪珧不要讓她周圍走,甚至與樓下鄰居「夾攻」批評。他們認為小孩需要活動空間,「不能遷就(鄰居)太多,否則日後切菜都是滋擾」,惟不欲與鄰居口角,故現時搬到新的村屋,刻意挑選地下單位讓現時寄養的兩個女兒有足夠活動空間。
盧太認為「成長需要有一個家才是完整」,有寄養女兒曾稱「阿姨你是我的後盾」,故希望為寄養小孩提供一個家,彌補他們的缺陷。年過五十的她說,除非已七八十歲「連追單車都未必有力」,否則只要有能力、身體允許,都會繼續當寄養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