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物種號稱「活化石」 滅絕風險30年升兩級
【明報專訊】中華秋沙鴨主要棲息於水質清澈的河流、湖泊或水庫,然而過去數十年城市發展,適合牠們棲息的生境大幅減少,以致數量急降。在過去30多年,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將其滅絕風險的評級連升兩級,由1988年的「近危」(在不久的將來可能成為受威脅物種)、1994年的「易危」(於野外滅絕的風險甚高),升至2002年的「瀕危」(於野外滅絕的風險很高),一直維持至今。聯盟網頁顯示,將來如發現該種雀鳥的繁殖種群受威脅,其滅絕風險評級或會再調高。
羽冠聯想清官翎管
英鳥學家以「中華」取名
中華秋沙鴨除了外形獨特,本身亦是古老物種,於千多萬年前已出現,故有「活化石」及「鳥中大熊貓」的稱號。中華秋沙鴨雄鳥頭部的羽冠為黑色,雌性的羽冠較短,顏色為棕黃色。與一般鴨科鳥類的扁平嘴形不同,中華秋沙鴨的嘴型瘦長,前端較尖及有小u,配合其鋸齒狀牙齒,有利牢牢咬蚋y物。另外,中華秋沙鴨的築巢方式亦與其他鴨科鳥類不同,不會於水草或岸邊陸地築巢,牠們會於10多米高的樹洞繁殖下一代,以避開其他動物滋擾。
資料顯示,英國鳥類學家John Gould於1864年在中國發現一種頭上長茪@般野鴨沒有的冠羽、兩葺郅\鱗片狀花紋羽毛的野鴨,該種野鴨腦後的羽冠,令他聯想到清朝官員帽子上的翎管,於是將這種野鴨取名中華秋沙鴨。
主要江西越冬 廣東有紀錄
廣東省林業局網頁指出,2021年12月錄得45隻中華秋沙鴨在廣東南嶺地區越冬,是當地首次紀錄。資料顯示,自1965年以來,中華秋沙鴨先後於廣州南沙濕地、惠州惠東、汕頭澄海、梅州等地有越冬紀錄,不過主要越冬地位於江西省南昌市信江流域,是長江支流之一。
倘納名錄 港將擁3種秋沙鴨
根據香港觀鳥會出版的《香港及華南鳥類野外手冊》,華南錄得4種秋沙鴨,其中紅胸秋沙鴨、白秋沙鴨在本港冬季有紀錄,其餘兩種包括中華秋沙鴨及普通秋沙鴨在本港未有紀錄,若現時在本港出現的中華秋沙鴨被納入名錄,本港的秋沙鴨種類會增至3種。
(城市保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