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之最:欣賞藝術不怕「問」
【明報專訊】我們欣賞藝術作品,不止「看」,還要不怕「問」。策展人韋嘉頤(Keri Ryan)說:「看藝術作品沒有既定的答案,沒有人會說你錯或對,可以先從了解自己初看藝術作品時的直接反應入手。」
每一件藝術作品背後都有其創作理念,可能會連繫到藝術家的成長背景或個人喜好。雖然當中有藝術家想表達的內容,但不代表大家需要像做功課、對答案一樣,也不需要將內容全部找出來或完全理解藝術家想要表達的,我們更不一定要喜歡那些作品。以草間彌生的作品為例,韋嘉頤認為觀看時,我們可以直接地表達自己觀感,「可以不喜歡(藝術作品)的,然後再問問自己為什麼不喜歡」。
■知多點
草間彌生是誰?
草間彌生於1929年日本。她曾移居美國紐約,現居於日本東京的療養院,同時在個人工作室繼續創作。草間彌生作品繁多,包括雕塑、油畫、大型裝置、行為表演等,為人熟悉的作品特色是滿佈波點、網狀圖案,因而有「波點女王」之稱。她小時候從父母身上感受到壓力,患上精神疾病,令她眼中的事物「滿佈」波點,成為她創作的起點。創作是她一方面抒發情感,一方面表達對世界、生命等看法的途徑。
現年93歲的草間彌生仍在創作,由於小時候祖父母經營育苗場,讓她接觸到不同植物,包括她喜愛的南瓜,佈滿波點的南瓜是她的著名作品之一。
有關波點
波點對草間彌生有特別意義,代表每一個人,也是有生命力的象徵;人是波點,月亮、太陽與星星等在她眼中也是波點。韋嘉頤說,重複、密密麻麻的波點,是草間彌生表達自己對生命的思考及與世界的連結,「連結這世界及人、對大自然的喜愛都是可以從她作品看見的重要主題之一」。
喜歡/不喜歡
體會了創作者都有獨一無二的想法後,觀賞者也能以自己的眼光欣賞作品,韋嘉頤說:「看作品時會產生很多問題,可以不斷提出,不一定都會有解答,有些可以通過導賞服務請導賞員解說,有些是自己的直接反應、觀感。」韋嘉頤認為,不斷發問是認識及與藝術作品連結的方式之一,可參考以下問題:
ヾ 我喜歡/不喜歡這藝術作品?
ゝ 為什麼我喜歡/不喜歡?這作品帶給我什麼感受?
ゞ 為什麼我會有這樣的感受?
々 作品用了什麼顏色、物料?當中有什麼圖案、形狀?給了我什麼聯想?
ぁ 看作品時,還有其他問題、觸動到我的部分或有趣之處嗎?
嘗試與體會
韋嘉頤根據草間彌生對大自然的喜愛及與世界連結這兩大創作特點設計了工作坊,讓參加者體會草間彌生的創作感受。在工作坊中,孩子與家人以大自然各種材料,例如樹葉、莓類等植物,通過藍染方法製作家庭肖像。就像草間彌生一樣,「肖像」除了是人的面貌,也可以借助各種圖形、大自然之物來組成。
在觀賞或創作時,問題會層出不窮,而且愈多愈好!而藝術家的作品往往與其人生經驗連結,不一定都很美好,也可能很沉重,甚至要待成年後才會明白,我們選擇能觸動自己的作品就可以了。
工作坊詳情
家庭日藝術工作坊:草間彌生的宇宙肖像
日期:2月19日、2月26日、3月19日
時間:上午10時30分至下午12時45分 、下午2時15分至4時
地點:M+學舍
對象:7至11歲兒童與家長(兒童必須由成人陪同。每張門票供1名兒童及兩名成人進場)
票價:150元
報名詳情:www.mplus.org.hk
文:鄭惠霞
圖:M+提供、劉焌陶
(本刊刊出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常識天下 第26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