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銷社食堂 計劃經濟標誌
計劃經濟年代,供銷社是中小城市、特別是農村物資供應的主要渠道。在農村和小城鎮,人們只能通過供銷社購買重要生活生產物資。此外,供銷社還負責收購農產品,提供寄售服務等。
而伴隨「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而生的公共食堂,「大鍋飯」被賦予平均主義意義,承載了人們對共產主義的想像。
無論是農村生產隊,還是城鎮國企、事業單位,學校、醫院、幼兒園等,食堂是不可或缺一部分。
1958年全國湧現了345萬個公共食堂,3年後就無以為繼,宣布解散。後來一些單位出現食堂,也屬於自願性質。供銷社則要到改革開放後,個體經濟、民營經濟日益發達,加上外資進入,才被終結壟斷地位。
改開終結供銷社壟斷 近5年重建過萬
淡出民眾視線的供銷社並沒有消失,中共中央、國務院先後在1995年至2018年間發布深化加快供銷社改革文件。數據顯示,近5年全國恢復1萬多家基層供銷社,目前3萬多家供銷社覆蓋全國95%以上鄉鎮。以湖北為例,截至今年10月基層供銷社已重建1373個,社員達45.2萬人。
有自媒體評論稱,供銷社將以「鄉村振興」為跳板重出江湖。據財聯社報道,昨日A股供銷社概念繼續走強,部分漲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