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危病人染耐藥惡菌比例 4年升40倍 港大研究:曾服常用抗生素 CPE感染風險增37%
【明報專訊】大腸桿菌「產碳青霉烯J腸道桿菌」(CPE)對多種抗生素有耐藥性,屬「超級細菌」(superbug)。港大最新分析醫管局病人臨H數據發現,CPE在高風險病人感染比例從2015到2019年升近40倍,而曾用「β-內醯胺類抗生素」(β-lactams)感染CPE風險會增37%。感染及傳染病科醫生稱,體弱者染CPE可致敗血症等,嚴重可致命。有藥劑師稱「β-內醯胺類抗生素」含多種常用抗生素,CPE對該類亦有耐藥性,令感染者用藥選項大減,提醒若能針對各類細菌對症下藥,可減耐藥性出現速度。
港大研究團隊分析醫管局2008至2019年臨H數據,曾接受CPE檢測的8588名高風險病人中,2353人對CPE陽性,而CPE發生率(incidence rate,即風險人群中受感染比例)由2015年每1萬名病人有0.04宗升至2019年的1.62宗,增幅39.5倍。研究再比對陽性與陰性個案,發現曾用「β-內醯胺類抗生素」病人感染CPE風險增加37%。
CPE可醫院傳播 對常用抗生素耐藥
香港感染及傳染病醫學會副會長林緯遜說,CPE常於醫院出現傳播,長者、糖尿病和癌症患者及正使用免疫抑制藥物的病人,感染後較有可能發病,可致肺炎、尿道感染、敗血症等,嚴重更可致命。
藥劑師倡析菌對症下藥 避「用死」一款抗生素
治療方面,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會長崔俊明稱,「β-內醯胺類抗生素」包含多種常用抗生素,除盤尼西林等一二線抗生素,還有最強效的「飛機大炮」即三線抗生素,令CPE感染者用藥選項大減。他說「黏菌素」(Colistin)為少數可對抗CPE的抗生素,惟最近亦有細菌出現耐藥性。
崔俊明提醒,若合理使用抗生素,例如避免使用強效抗生素治療輕微感染,並盡量先替病人種菌和分析,對症下藥使用有效抗生素,以及輪替使用藥物避免「用死」同一種,可減細菌出現耐藥性的速度。
參與研究的港大護理學院及公共衛生學院助理教授徐詩鈴稱,使用抗生素必導致細菌現耐藥性,若能減慢細菌演變可爭取時間研發新的抗生素,錯用或濫用抗生素則會加速。
學者倡設監測架構查社區感染
另一研究員港大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和生物統計學助理教授吳蓬表示,醫管局現在僅就較高感染風險的病人篩查,難以找出無症狀感染者,認為數據未能反映社區感染實G。吳蓬建議設立耐藥性細菌監測架構,以作更詳細分析,了解哪些具體因素可致高感染風險,有助日後訂立用藥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