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門河首試河面太陽能發電 下階段目標年產電3萬度 供河旁政府設施
【明報專訊】渠務署試驗於沙田城門河安裝全港首個河上浮式太陽能發電系統,首階段計劃包括6塊太陽能板,一年產電約3000度,足夠一個3人家庭一年用電,工程已於8月初完成。渠務署稱,裝置試驗約半年以收集數據為日後推展大型太陽能發電系統提供參考。下一階段計劃預計最快明年初推行,在原址安裝60塊太陽能板,造價約230萬元,每年總發電量約3萬度電,系統會接駁電網及供電予城門河兩旁的政府設施。
90噸石錨繫浮台 料可抵山竹風力
渠務署機電工程部工程師蔡偉杰表示,首階段安裝的6塊太陽能板位於瀝源橋上游河道中央,四周設置多個浮標,晚上會有照明提醒船勿靠近。他解釋,城門河水隨潮汐升降,為固定水面的太陽能系統,水底一共放置10塊各約9公噸重的石錨繫穩浮台,能抵禦2018年超強颱風山竹每小時285公里的風力。系統本月初完成安裝後,先後已經過熱帶氣旋木蘭及馬鞍「洗禮」,未有發現問題。
蔡偉杰續稱,系統面積約55平方米,佔據河道面積有限,主要用作評估繫穩浮台錨固裝置的設計是否適合用於城門河環境,以及系統面對惡劣天氣下是否安全和穩固;該裝置選用低反光的太陽能光伏板,避免產生眩光。
採低反光板防眩光 團體稱不影響水上活動
該署已諮詢相關團體,認為浮式太陽能板放置在河道中央,不會影響水上活動,而環團對其會否影響雀鳥則沒太大意見。
蔡偉杰表示,首階段工程曾遇挑戰,由於大型車輛沒法駛進河道兩旁,所有工程器械及物料需以躉船運送到施工位置,其間要穿過6條橋,每條橋有不同高度限制,需要因應潮汐漲退安排工程時間;另外,躉船上起重機械不足以吊起每件9公噸重的石錨,渠務署需預製每個3公噸的石屎籠組件,然後把石屎籠運到施工位置的水底,再投放石屎磚,以製成9公噸重的石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