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7.30
    星期六

人口增長陡降 穗擬放寬郊區入戶
專家:人才流動成常態 勢降門檻互認年限

[2022.07.30] 發表

近年內地各大城市紛紛出招「爭才」吸引高學歷人士落戶,大灣區亦不例外,廣州更規劃到2025年常住人口要達到2100萬人,每年要增加50萬人,但去年廣州人口流入大幅放緩,加上其他灣區城市同樣「求才若渴」,因此廣州有意推彈性入戶措施留人,例如正制訂放寬郊區入戶政策草案。有專家認為,人才自由流動將成常態,除落戶門檻降低外,各市的人才計分、年限累計等的「互認」也勢在必行。

「戶口」是內地人口管理制度,普通人一生中遷移戶口的次數不多,除了事涉子女教育、醫療、養老等福利外,更關係到地方財政收支。雖然不少大城市對非本地人士提供均等化公共服務,但流動人口能「流入」也能「流出」,故地方政府千方百計爭取人才成為「常住人口」,加入本地戶籍,帶同子女、父母,成為建設和消費的穩定力量。

目標年增50萬 去年7萬遜佛山

廣州市早前發布《廣州市人口發展及社會領域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十四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預計到2025年廣州常住人口達2100萬。按2021年末統計,廣州常住人口1881萬,意味平均每年要增加超過50萬人,但去年增長僅7萬,吸引力甚至不如佛山(見另稿),差距如此大,令2025年人口達標成為廣州市政府的一大考驗。

吸引人才方面,《規劃》提到,要吸引青年人才到廣州發展,所以強調就業政策,除扶持創業、鼓勵職業技術培訓外,還提到完善報酬制度,甚至鼓勵所謂「副業創新」的兼職,包括鼓勵科研人員兼職辦企業等,同時積極推進資本市場健康發展,增加居民從股市、租賃房屋、理財、技術轉讓等獲取收入。《規劃》亦十分關注「一老一少」,在教育、醫療、養老、住房、文化、體育、傷殘及退伍軍人保障方面均有相應措施,構建「生育友好」和「老年友好」的社會環境,最終實現「幼有善育、學有優教、勞有厚得、病有良醫、老有頤養、住有宜居、弱有眾扶」。

同時,《規劃》 稱要研究在不同區域實施差別化入戶政策,利用彈性方式引導「年輕、高素質的工匠型人才」到郊區工作生活,從而入戶廣州。《規劃》稱,到2025年廣州「老四區」(越秀、荔灣、海珠、天河)常住人口約675萬,外圍7區(白雲、黃埔、番禺、花都、南沙、增城、從化)約1425萬人。其實廣州於2020年底已有意推行差別化入戶,草案建議在外圍7區只需專科學歷、28歲以下、本市繳交社保滿1年便可落戶,被稱為「史上最鬆」落戶政策,但該草案至今未獲通過。

蘇州長沙成都重慶推年限互認

「差別化入戶」並非廣州首創,各地定義亦不相同。佛山是優先解決「來佛時間長、就業能力強、能夠適應產業轉型升級和市場競爭環境」的外來人口落戶,並提出與珠三角其他城市實行戶籍准入年限累計互認。准入年限是戶籍門檻之一,例如想成為香港永久居民要先住滿7年;「年限互認」則指流動人口在A地居住的年期,獲B地承認後繼續累計,例如江蘇省規定落戶南京至少要在當地繳交社保滿兩年,但蘇州出招「搶人」,在南京交了一年後,到蘇州再交一年就可落戶。內地城市間如長沙、株洲、湘潭、成都和重慶都有不同方面的年限互認政策。

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改革開放與現代化研究所所長鄧智平表示,城市群內開放戶籍准入互認是未來政策的重要方向,例如可推行珠三角統一的居住證,「人應該是自由流動的,政策可以允許他們在不同地方流動的經歷可以累積起來」。他又說,珠三角城市應在人口政策上彼此協作,形成更強大的人才吸引力,同時可避免互搶人才的惡性競爭。

明報記者 林迎

更多中國新聞
2020年廣州與深圳常住人口分別新增42.82萬和52.98萬,但好景不長,去年廣州常住人口僅增7.03萬,深圳僅4.78萬。廣東省人口發展... 詳情
每日優鮮被指欠薪關店 App無法下單
【明報專訊】近期面臨退市危機的內地生鮮電商平台「每日優鮮」,28日傳出將破產倒閉、「原地解散」僱員的消息。多地用戶當晚亦發現,其App已無法... 詳情
【明報專訊】近期引發關注的多間河南、安徽村鎮銀行存戶「取款難」風波,再有新進展。河南3名金融官員涉嚴重違紀違法被查。河南、安徽蚌埠5間村鎮銀... 詳情
【明報專訊】二十大前夕,執掌工信部剛兩年的肖亞慶在任上落馬受查,引發外界對中共反腐重新關注。 中紀委28日在通報肖亞慶被查時仍稱其「同... 詳情

明報網站 · 版權所有 ·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21 mingpaocana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Ming Pao Daily News A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Vancouver Chinese Newspaper

5368 Parkwood Place, Richmond B.C. V6V 2N1 | Tel.: (604) 231-8998 | Fax: (604) 231-9881/9884 |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604) 231-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