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議題:老有所養?
【明報專訊】2020年全港65歲或以上人口已逾130萬,佔全港人口近五分之一,當中近九成沒從事經濟活動。按政府《2020年香港貧窮情况報告》,政策介入後(包括綜援、長者生活津貼等)有約18.75萬貧窮長者。第五波疫情尚未遏止,截至2022年3月11日,院舍院友佔死亡個案比例逾58%。人口老化下,完善安老政策的需求愈加迫切,除一般經濟支援,長者還有何需要?
.2019/20年度社會福利署年度開支(圖)
◆健康需要
本港設有醫療券供合資格長者自由選擇醫療服務提供者,2020年每年醫療券金額為2000元,最高累積上限為8000元。
◆生理健康
貧長者牙科護理不足
社區組織協會及香港老人權益聯盟2021年5至7月訪問230名60歲或以上居於社區的基層長者。結果顯示貧窮長者失去所有牙齒的比率約13%,較整體長者比率高逾一倍;46%基層長者過去一年曾因牙痛影響睡眠,較整體長者高逾兩倍,當中只有28%基層長者會向牙醫求診。此外,僅4%受訪長者會每年定期檢查口腔。
社區組織協會及香港老人權益聯盟認為,政府應為年滿60歲的人增設牙科保健券及檢討醫療券金額,透過誘因鼓勵定期牙科檢查及保健;於地區康健中心加入口腔檢查,形成地區牙科保健網絡;以及放寬關愛牙科資助限制為每3年可申領一次。
困難:醫護流失惡化
據衛生署數據,2021/22財政年度截至2021年8月1日,衛生署牙醫職系有16人離職,流失率為4.6%,離職人數和流失率均較2019/20及2020/21財政年度全年數字3.6%及4.4%高。醫院管理局主席范鴻齡表示,公立醫院醫護流失加快,2020年7月1日至2021年6月底全職醫生及全職護士流失率分別為4.6%及6.5%。他說醫管局會加強公私營協作計劃,讓社區家庭醫生負責跟進病情穩定的專科門診病人。
◆心理健康
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表示,2020年死因裁判法庭年報統計共1019宗自殺死亡個案,當中60歲或以上者佔438宗,為1973年有紀錄以來最高。該會指出新冠疫情窒礙長者社交活動,部分人甚少見家人,令長者欠缺疏導情緒渠道,精神健康因此變差。該會希望與其他服務機構合作,為長者提供傾訴渠道,並稱年長者求助意欲低,建議政府針對相關群組加強支援,並希望鄰居及親友多關心長者,協助他們走出情緒困局。
提供平安鐘服務的長者安居協會稱,2021年涉及子女移民的長者按鐘求助個案有上升趨勢。協會建議擬移民市民盡早與留港長者溝通,了解他們日後需要;市民可教長者利用網上視像會議定期與家人見面;亦可轉介家中老人到鄰近地區長者中心,促進社交生活。
根據香港房屋委員會公屋輪候數字,截至2021年12月底,一般申請者及長者一人申請者平均輪候時間分別為6年和4年,為1999年3月底以來最高。房委會委員、公屋聯會總幹事招國偉表示,供求情况嚴峻,擔心輪候時間仍可能繼續攀升。
◆應否增加長者公屋支援?
現時年滿60歲的一人申請者可申請高齡單身人士優先配屋計劃,平均輪候時間較一般家庭申請者短。房委會資助房屋小組主席黃遠輝表示,因應人口老化,符合申請公屋資格的一人長者自然增加,另外因長者可獲優先配屋,也有三代同堂的家庭分開申請。另外,一人長者申請中不乏與家人不和的長者,包括現有公屋住戶。
(?)單身長者欠支援
房委會委員柯創盛表示,過去長者輪候公屋較一般家庭快,但近年連「3年上樓」都做不到,距房委會的長者兩年上樓目標愈來愈遠,促當局正視,增加供應合適編配予長者的單位。招國偉認為,長者一人申請輪候公屋時間持續上升,反映單身長者較一般申請者獲更少支援。
(╳)令非長者更難「上樓」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2020年7月至2021年7月訪問150名獨居於不適切居所的非長者單身人士,獨居時間中位數為5年,受訪者中有79人申請公屋,輪候時間中位數逾4.8年,最長已輪候16年,但97.6%未曾獲配公屋。社協組織幹事戚居偉稱,大部分50歲以下單身申請者無論輪候多長、居住環境多差,都會不斷被較年長申請者「插隊」,幾乎不可能獲配公屋。
◆租金支援
政府2021年7月起推行為期3年的現金津貼試行計劃,向輪候公屋逾3年但未獲首次編配的一般公屋申請住戶每月發放現金津貼,單身長者可獲發1300元。全港關注劏房平台指出,現金津貼水平未能有效支援面對貴租的劏房戶,亦無法保障津貼不被業主蠶食。
◆安老服務
安老服務行業人手短缺一直為人詬病,安老院舍藥物事故屢見不鮮,醫管局毒理學參考化驗室於2005至2006年收集因血糖過低入公院的個案數字,有9名居於不同安老院的長者懷疑誤服降血糖藥。社署當時向一間涉及員工誤派降血糖藥的院舍發警告信,訓示院舍須即時糾正。事隔9年,再有私營安老院有保健員於2015年為院友做腹膜透析時,錯誤注入5倍注射液劑量,社署其後發出「糾正指示」,被申訴專員公署批評阻嚇力不彰。
政府2022年2月建議修例提升安老院及殘疾人士院舍質素,包括提高安老院和殘疾人士院舍的住客最低人均樓面面積,亦建議增加最低人手規定,以高度照顧院舍為例,每60名住客對一名護士或每30名住客對一名保健員的比例不變,但每日當值時間會由現時11小時增至13小時。香港安老服務協會主席陳志育指出,業界人手嚴重短缺,預料通過修例後會汰弱留強,規模較小的安老院舍會結業,令供求失衡更嚴重,政府應協助業界做好人力資源配套,吸引新人入行。
◆應輸入外勞解人手不足?
安老服務業長期人手不足,目前本港私營老安院舍可透過勞工處「補充勞工計劃」申請輸入外勞,由勞工顧問委員會審批。院舍僱主須優先聘用本地工人,如未能聘得人手填補空缺才可申請輸入外勞,工資須至少相等於本地工人相類職位月薪中位數。因應本港新冠第五波疫情大量院舍員工染疫,勞工及福利局長羅致光2022年2月底稱,本港院舍員工人手壓力已在崩潰邊緣,社署緊急向內地聘用1000名臨時合約照顧員,為期3個月;同時未來3個月放寬補充勞工計劃規定,包括容許津助院舍申請輸入護理員。勞顧會勞方代表鄧家彪對短期措施表示理解,但關注會否有院舍因能輸入很多外勞而解僱本地員工,當局須保障本地勞工免遭不合理解僱。陳志育形容措施屬「救急」,有院舍因很多員工染疫,無力照顧眾多院友,需向社署求助,最終院友被送往亞洲國際博覽館隔離設施。
●模擬試題
(1) 試描述「香港60歲以上人口」圖表數據反映的一項現象。
(2) 「樂悠咭制度,可改善2元乘車計劃濫用問題。」根據資料,試指出一項同意及一項反對該聲稱的理據
(3) 「要顯著改善長者的生活素質,政府應投放更多資源改善安老院舍服務。」你在多大程度同意這個看法?
(答題指引見另文)
●相關概念
心理需要(psychological needs)
基層醫療(Primary Health Care)
安老服務(elderly services)
(本刊發表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通通識 第74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