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科不再 課程削半只評及格否 最快下學年改名 教協斥殺科 教局否認弱化
【明報專訊】多次被內地官媒、建制派批評,推行11年的高中通識教育科面臨「改頭換面」,維持「必修必考」,但會改名,刪減一半課時及課程,公開試只設及格與否兩級,最快下學年中四起推行。教育局長楊潤雄昨否認改革是要「弱化」通識科,稱維持其為必修科可見當局重視這科,又稱沒意圖將其變為「國教」。通識教育教師聯會對改革表示遺憾;立法會教育界議員葉建源亦批評有關決定「謀殺了通識科」,「政府赤裸裸地以政治凌駕教育專業的粗暴做法」。
楊潤雄稱科目被污名化 不被社會信任
自2009年實施「334」新高中學制後,每次社運均掀起針對通識科爭議。楊潤雄昨稱科目已「被污名化」,社會對通識科存在不信任,故決定根據通識科的課程宗旨及目標,精簡課程內容。他又稱,改革後會向學生提供至少一次內地考察機會,「讓學生親身認識國情和國家發展」(見另稿);科目未來會設「適用書目表」,經審批的教科書將減少因討論「不成熟議題」而引起的爭議。
教材須送審「免不成熟議題」
培養國民身分認同 楊未提「獨立思考」
通識科指引列明要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社會觸覺,楊昨未提及有關字眼。他昨未透露具體刪減課程內容,只稱課時大約是原有內容的一半,而改革後會重視培養學生的正面價值觀、積極態度及國民身分認同,學習國家發展、《憲法》、《基本法》和法治,詳情會交課程發展議會討論。改革後「通識教育」名稱不再,楊潤雄解釋,沿用舊名會令社會有錯誤觀念,又強調改革並非要設立新科目,「轉了名,都是同樣的東西」,稱希望科目有個新開始(a new start)。
課程檢討專組倡評分制不變 楊否認推翻
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9月底向當局提交報告,建議維持7級評分制。楊潤雄昨否認推翻小組建議,稱只是「細節位」不同。他稱,只設及格與不及格,可釋放考試壓力,稱學生能力達到基本水平已足夠,並稱釋放考試壓力反而可令學生「學得更好」。翻查資料,2020年中學文憑試通識科,88.4%日校考生考獲2級(及格)或以上成績。
通識教師聯會:無諮詢業界
通識教育教師聯會主席劉錦輝表示,對教育局就高中通識科作大改動感遺憾。他說業界期望局方接受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建議,惟局方現提出的更動內容未諮詢業界,連科目名稱都將更換,他感覺當局不尊重業界,冀當局交代不接受小組建議原因。他說改動後在高中僅通識科採用及格與不及格評級制,而高中生學業繁忙,倘他們發現在通識科投放額外努力,成績都沒分別,或將學習時間分配到其他科目,減弱學生重視通識的程度。但他強調,通識教師仍會保持專業教學。
教協昨稱,局方提出的改動令通識科「面目全非」,形同「謀殺通識科」,質疑局方與教育界多年來堅持的共識,及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的最終建議存在「巨大落差」,並非楊於記者會所說的「與專責小組方向一致」。立法會教育界葉建源亦認為,突然的決定將對通識科帶來「極大動盪」,明顯基於政治考慮,通識教育成為政府嚴重施政失誤的代罪羔羊。
教聯:兩級制減壓 支持設「書目表」
教聯會主席黃錦良支持改革高中通識科,他說將評級改為「及格」與「不及格」,助減輕學生壓力,讓他們將時間投放到其他科目。他又說,部分通識教材偏頗、誤導,教師或擔心選錯教材,認為設「適用書目表」是負責任做法。立法會議員梁美芬表示「高興教育局回到當日推出通識科的初心」,讓學生接受正確價值觀,學習憲法、基本法等。
■明報報料熱線﹕inews@mingpao.com / 9181 4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