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2003年SARS一役,當時是沙田威爾斯親王醫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部門主管的沈祖堯是抗疫主力之一,他憶述當年裝備短缺情G較現時更差,因正值伊拉克戰爭,全球都很難買到N95口罩,醫護要重用口罩。他認為重用口罩不理想,而17年後的今天,本港在裝備等方面的準備理應做得比以往好。 逢伊戰全球缺貨 認不理想 2003年SARS在港爆發,其中威爾斯親王醫院有多名醫護感染。沈祖堯說,當時正值伊拉克戰爭爆發,由於擔心戰爭中會用生化武器,供應商將大量N95口罩運送到伊拉克,故全球都很難買到N95,其他防護裝備短缺情G亦較現時差,「當時我向大家(醫護人員)講,就算醫院提供不到(防護裝備),我都會用部門儲備的錢出去買給大家,因為很難要求醫生、護士自己出去『撲』(防護)衣物」。 他憶述,當時醫護要節省口罩,每次離開病房時,會將戴過的N95口罩擺放在紙袋,掛在病房門口,並在紙袋寫上自己名字,下次進入病房時重新戴上,「好像賣麵包一樣」;當時每人每日最多用一個N95口罩,部分同事第二日仍繼續重用,直至口罩弄濕。 「昔比今差 是否即不應吵?」 不過,沈祖堯認為重用口罩不是理想做法,最好是每次除下都換一個新口罩,「以前比現在差,是否代表現在就應該不要吵?我們現在應準備得比當年好。我相信現時確實已比以前好,但是否滿足到醫護人員需求是另一回事,但醫護亦要體諒醫院未必真的拿得出(所要求數量的裝備)。」 他又說,物資短缺下要善用裝備,例如若能設指定診所,將有發燒等徵狀的疑似患者集中在一起檢疫,相信能節省防護裝備用量。 (武漢肺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