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現時全港約有3.5%的10歲至18歲青少年患脊柱側彎(10度或以上),脊骨彎曲至呈C形或S形,嚴重者需做手術,但傳統手術要如「搭棚」般,以治療棒和螺絲釘「拉直」並固定脊柱,會令患者脊柱變得僵硬,術後半年內不可做踢波等撞擊運動。香港大學醫學院今年2月引入外國技術,施行全港首宗VBT(Vertebral Body Tethering)微創手術,為9歲男童矯正脊骨,結果傷口小、康復快,更無損患者的活動能力,男童術後數周已行走自如及做運動。 該9歲男童有中度脊柱側彎(45度),而5歲確診時彎度只有28度,多年佩戴「支具」仍無改善,終在2月做了全港首宗VBT手術。其母趙太稱兒子「以往不喜歡戴支具矯形,因為好熱,亦限制轉身等活動」,兒子做手術後脊柱側彎已減至30度,術後一個月復課,「跑跳自如,亦能上體育堂」。 傳統手術半年內不可踢波 港大矯形及創傷外科學系張文智教授說:「一般彎度如10度患者可佩戴支具改善姿勢,防止脊柱繼續變彎。」但中度至嚴重(即40度或以上)患者則需要做手術,否則脊椎側彎惡化時會出現背痛、心肺功能下降、軀幹失衡等問題。 張文智說,傳統融合脊椎側彎手術,需在患者背部切下約3厘米深傷口,剖開肌肉植入治療棒和鈦螺絲釘「 拉直脊柱」,「原理同搭棚相像」,傷口範圍大之餘亦有「副作用」,「患者脊柱被螺絲釘固定,感覺會變得僵硬,術後一個月不能背重物、大幅度扭腰轉身,半年內不能做撞擊運動,如打籃球踢波」。 有見傳統手術局限,歐美在8年前研究以VBT技術的融合脊柱側彎手術,在患者胸腔附近開5至6個切口,透過胸腔鏡觀察脊柱,從脊柱側面植入人工韌帶,連接螺絲釘「拉住」脊柱,防止其彎度繼續惡化,張說「小朋友發育生長時,只要彎度不再惡化,脊柱向上生時便可慢慢『拉直』」。 新手術僅適用青少年 新手術屬微創、傷口只有5毫米到1.2厘米直徑大小,患者康復較快,而且不似以前的手術要在脊柱「搭棚」,因此不會限制患者活動能力。不過,張文智提醒,這新技術有「年齡限制」,只適用於脊柱仍在生長的青少年,尤以11至13歲患者為佳,期望日後每年為10至15名適合患者做手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