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中國近代史共有兩次大型的學生運動:其一為1919年的「五四運動」,北京學生反對外國侵略,後來發展成新文化運動,主張引入西方的科學和民主;其二為1989年的「八九學運」,主題是「反官倒、反貪腐」,但隨蚢B動以流血方式結束,港大社會學系教授潘毅說:「往後的中國,成為了『純商品化』社會。」 八九漏眼經濟民主 知識分子從商 中國作家余華在《十個詞彙裡的中國》提到,自1989年後,中國共產黨不再鼓勵社會關心政治,中國進程由文革時期的「政治化」,一下子鐘擺到只講求經濟效益,研究中國勞工問題的潘毅亦深有同感。她認為,當年學生在八九學運中沒有積極推進「工學結合」,令農民、工人的角色被學生蓋掩,「是追求政治民主,但沒有追求經濟民主」。 她續說,自軍隊武力清場後,中國社會由思想活躍的80年代,變為只談經濟利益的90年代,大批知識分子「下海」從商,謀取經濟利益,「所以思想界薄弱,是如此的背景」。 她形容中國到了2000年「出現了問題,那是徹底商品化社會」,欺詐、黑心食品、壓榨勞工、環保問題叢生,皆有待撥亂反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