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2008年「5.12」四川省汶川大地震,是近年香港人最關注的天災之一,除了因為傷亡人數眾多,更因當中出現了至今仍未交代的豆腐渣學校工程,及災後善款去向未明等爭議。時至今日,當大部分香港人對災難的傷痛或憤怒或隨時間而流逝時,仍有小部分港人,選擇繼續為這場浩劫默默復修。
明報記者
當年《明報》報道,地震發生後,即日已錄得最少9000人死亡。《明報》多名記者震後即日朝四川出發,惟在機場關閉、路G混亂下,當晚只能抵達重慶。身處汶川450公里外,記者當晚見到的,是「擔心餘震而不敢回家睡覺,只能在廣場看大電視的重慶市民」。
2008年正值京奧年,當全國如火如荼接力傳遞火炬之時,地震噩耗從四川傳來。香港政府及市民當年捐款超過100億元,又協助救災。11年過去,地震看似事過境遷,但現場的支援仍未能完全退下,當中仍不乏港人身影。
聖保祿學校是其中一間與四川師生持續聯絡的中學。該校自2009年起,至今一直安排於災難中死傷最慘重的北川中學,以及附近學校的數百名教師,分批來港交流教學。校長黃金蓮修女接受本報訪問說,當初決定先為教師服務,全因覺得他們被忽略:「災後學生得到很多關注,但不少老師在地震中救了學生,卻救不了自己家人兒女,哀傷之際卻要繼續授課,所以我們除了邀老師來港提升英文水平、教授他們教學策略外,也讓他們看看新事物,得以抒懷。」時至今日,學校與四川師生仍經常互訪交流。
一直往返川港、醫治肢體傷殘者的「站起來」計劃,亦醫治了超過500名截肢或骨折等傷者,為他們安裝義肢及復康,他們是極少數至今仍每年支援當地傷者的外地志願組織。
汶川距香港逾1800公里,這批港人選擇默默為當地人付出。11年過去,他們對當地人情、支援經驗分外有體會。代表香港紅十字會長期到四川救援的骨科醫生潘德鄰說,其實在地震約一年後,大部分外地支援團體已退場,但川震傷者多達40萬,長期醫療援助變得更重要。
「站起來」計劃 少數未離開義工
「站起來」負責人羅尚尉醫生說,川震初期有海量救援團隊湧至,傷者遇過太多熱心非常、卻只短暫留在現場的援助服務,難免會失望,或對不同服務團體表現謹慎。「站起來」的醫療援助至今多年,傷者明白醫生會長期關注,這關係亦有助傷者積極面對人生。當年不少年輕的傷者,隨成長要不時更換義肢,如今他們已長大成人,各自站起來展開人生新里程:用假腳跑馬拉松、以電子手駕車當司機、成為醫生救人、結婚生子的大有人在。
黃金蓮校長則表示,當地師生不會再自覺是災民,因此每次到訪,不能抱有「幫助弱者」的心態,而是以互相交流拓闊視野為切入點。
災後心理輔導協會義務總幹事杜永政說,協會早年經常赴四川作心理輔導,但採納了聯合國的建議後,改為訓練及督導當地輔導人員及組織:「讓同聲同氣、熟悉當地文化的人接手輔導,才是最有效、最具成本效益的上策。」
大部分援助計劃均依賴捐款運作,但港人因各種原因對賑災捐款變得謹慎,羅尚尉醫生認為,外界疑慮無可厚非,故即使資源大減,目前只求繼續專心將款項用於醫療工作上,到資源用盡的一天,就是支援工作停下的一日。
(報看6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