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我們常常說:「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然而,「小我」也好,「大我」也好,本來就是虛無縹緲的東西,這句話說多了,不免淪為委曲求全的藉口。
兩千多年前,孟子因自己的學說不為各國所用,諸侯來請他,他索性不應聘。弟子陳代引古書勸他:「《志》曰:『枉尺而直尋』,宜若可為也。」「尺」和「尋」都是長度單位,一尋等於八尺。陳代的意思是:委屈小小的一尺,卻可以伸展八尺,似乎也值得去做一做。他希望老師不要拘泥於小節,稍稍遷就一下諸侯,等得到重用,最終也能實現自己的政治主張。
孟子不同意,於是說了以下故事:
■內文
昔者趙簡子【1】使王良【2】與【3】嬖奚【4】乘,終日而不獲一禽。嬖奚反命【5】曰:「天下之賤工也。」
或【6】以告王良。良曰:「請復之。」強而後可【7】,一朝而獲十禽。嬖奚反命曰:「天下之良工也。」
簡子曰:「我使掌與女乘。」
謂王良,良不可,曰:「吾為之範我馳驅【8】,終日不獲一;為之詭遇【9】,一朝而獲十。《詩》云:『不失其馳,舍矢如破。』【10】我不貫【11】與小人乘,請辭。」
(節錄自《孟子?滕文公下》)
■註釋
【1】趙簡子:趙鞅(?-前476),又名志父,春秋時期晉國正卿。曾擊敗范氏、中行氏,改變晉國政治格局,為日後建立趙國奠下基礎
【2】王良:春秋時期晉國人,以善於駕車著稱
【3】與:給,為
【4】嬖奚:嬖,[粵]音譬,pei3,寵愛。嬖奚,趙簡子寵幸的臣子,「奚」是他的名字
【5】反命:復命,回來報告
【6】或:有人
【7】強而後可:強,勉強。強而後可,指再三要求,幸臣奚才勉強答應
【8】範我馳驅:範,規範,這堨峓@動詞,範我,即按規範約束自己。馳驅,策馬奔馳。古代駕車打獵有一定的規範,「範我馳驅」的意思是按照規範駕車射獵
【9】詭遇:指不按規範正道,打斜橫射獵物
【10】不失其馳,舍矢如破:舍,同「捨」,舍矢,發箭。破,射破箭靶,指中的。這句話意思是:不違背駕車射獵的規矩,箭一射出即中目標
【11】貫:通「慣」,習慣
■語譯填充
從前,趙簡子讓王良為幸臣奚駕車射獵,一整天下來,連一隻鳥都沒射中。奚回來向趙簡子報告:「王良是天下最笨的御者。」
有人把這話告訴王良。王良說:「請讓我再來一次。」懇求了幾次,奚才勉勉強強答允。這一次,僅一個1.______就射得十隻鳥。奚回來報告:「王良真是天下最2.______的御者!」
趙簡子說:「那我就讓他專門為3.______駕車吧。」
趙簡子於是知會王良,王良卻不肯,說:「我依照射獵的規範駕車,整天都射不中一隻鳥;我遷就他(奚)不按規範駕車,一個早上反而射中十隻鳥。《詩經》說:『不失法度,驅車射獵,箭一離手,即中目標。』我不習慣替這種小人駕車,請允許我辭掉這份差事。」
1.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
■言外言
當「低手」遇見高手
以屈求伸,以退求進,這是一般人常有的想法,古今中外,不乏其例。
《周易?繫辭》說:「尺蠖(粵音獲)之屈,以求信也。」「尺蠖」是尺蠖蛾的幼蟲,「信」就是「伸」,尺蠖身體柔軟細長,爬行時先屈後伸,每一彎曲都是為了更進一步。《周易》用「尺蠖之屈」來比喻先忍一時委屈,以求將來更大的發展,一如五代時期「布袋和尚」契此佛偈云:「退步原來是向前。」西諺所謂One must draw back in order to leap better,也是這個意思。
陳代勸老師孟子「枉尺而直尋」,孟子原非不識變通的人,但儒家講究原則,變通不能違背原則。孔子說:「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論語?子路》)孟子在「王良辭乘」的故事後面也提到:「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枉」就是彎曲不正,孟子的思想源自孔子,他的態度和孔子一樣:自身不正,又怎能讓他人身正?
嬖奚是射箭的「低手」,王良是駕車的高手。高手遷就「低手」,嬖奚的箭術無法提高,王良的車技反而降低,則兩個人都淪為「賤工」;「低手」學習高手,王良的車技依舊高超,嬖奚的箭術也有可能提高,則兩個人都可能成為「良工」。王良不肯遷就嬖奚,是出於實際考慮,也是原則問題。
人本應力爭上游,同時引領社會向上;而不是一味遷就自甘下流的人,使社會墮落敗壞。奈何今天講「變通」的人多,講「原則」的人少。
■實戰篇
(1)嬖奚罵王良是「天下之賤工」,因為王良:
ヾ 駕車技術太差
ゝ 射箭技術太差
ゞ 社會地位低賤
々 違背駕車規矩
A ヾ 々
B ゝ ゞ
C ゝ ゞ 々
D ヾ
(2)試判斷以下陳述:
A. 王良不受趙簡子寵幸。
○正確 ○錯誤 ○無從判斷
B. 請辭前,王良一直為嬖奚駕車。
○正確 ○錯誤 ○無從判斷
(3)為什麼王良說嬖奚是「小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結合故事,說一說你對「枉尺而直尋」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洪若震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高級講師,主要研究文字學、古代文獻和古典文學,長期從事語文教育,著有《生鬼文言文》系列。
圖:鍾錦榮
[語文同樂 第38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