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政府打算禁賣電子煙引發極大爭議,始終對煙民而言,這只是剝奪「較健康」選擇的權利——雖然每當出入港鐵站,我也想問煙民為何剝奪我呼吸新鮮空氣的權利。不過非煙民還是應慶幸生於現代,起碼吸煙人口受控制之外,也不會被正當化甚至引發國際問題。
一說到舊日禁煙,中國人大概會先想起虎門銷煙——畢竟近代的國殤就是始自鴉片戰爭。教科書固然教人銘記西方逐利的可恥,卻絕少提及英國人亦視鴉片為特效藥而普遍濫用,更未觸及一個核心問題:鴉片為何令中國人荌g?
中國荌g鴉片 遠早於鴉片戰爭
英國傾銷雖是近因,但鴉片的流行遠早於此,反與另一次禁煙有關。煙草於明代傳入不久,即因「忘憂」作用而廣為流行,明末曾頒令禁煙;但社會很快找到替代品,就是鴉片——其原料罌粟在唐代傳入後一直是治反胃、瀉痢的藥材,宋代更製成粥、餅等保健品;及至明代,加工品鴉片作為貢品輸入,漸成上流消閒品。明末禁煙與吸食法傳入(以前是生食)令鴉片流行,更衍生混合煙草的鴉片煙。
這種易上癮的新型毒品面世,大大影響歷史:當拒絕進口貨的清初海禁放寬後,鴉片即迅速湧入,流播廣泛得雍正起每任皇帝都曾查禁。但在煙癮成形、官僚腐敗與葡萄牙、英國追逐遠東貿易下,鴉片大量走私流入,清已無法阻擋。
視為藥材雅致物 明清煙草流行
相較之下,先於鴉片成為禁品的煙草,後來卻正面得多——禍害既不如鴉片大,亦較受社會擁戴。不同於現在視為危害,煙草最初被視為治療寒疾的藥材,更擁有還魂的傳說,深受軍民及滿人喜愛,以至明末清初以經濟為由禁止,但禁而不絕,最終放軟。漸漸知識分子亦流行抽煙,更看齊酒、茶成為日常雅趣,第一才子紀昀還嗜得被稱為「紀大煙袋」。直到晚清煙草才被普遍視為有害,但已難以嚴禁。
時至今日,中國人均吸煙量仍在全球前列,近年社會躍進下亦未銳減。想來也許亦與文化有關:自古重視體制秩序的另一面,是一直追求超脫的方法。未脫離自然崇拜的漢代以前,神話傳說多言及仙山,而盛行尋訪仙藥的方術;魏晉道教成形,超脫的方法從外求變成自製——煉丹與練仙,既出現各種治病及「升仙」丹藥乃至引領士人風尚的驅寒/迷幻藥「五石散」,亦形成修仙養生文化。擁有藥效及麻醉作用以至初期被視為保健品的鴉片與煙草,彷彿正是繼承者。
或如嗜煙的林語堂所謂「吸煙之所以為貴,在其能代表一種自由談學的風味」,至今文人雅士吞雲吐霧,似乎都有種擺脫體制的超脫感,甚至被視為「型」。但對非煙民而言,還是戒煙的梁實秋在理:「如果在公共場所遇到有人口堳_煙,甚或直向我的面前噴射毒霧,我便退避三舍,心媟t自咒詛:『我過去就是這副討人嫌惡的樣子!』」
■文化解碼
明清重要舶來食品
玉米、薯仔
與稻米、小麥為全球四大主要糧食,原產中南美洲,明代中後期傳入。因較稻麥耐旱耐瘠,有意見認為清代人口急升,與這兩種農作物及番薯傳入有關。
辣椒
明代中後期傳入,原產中南美洲。最初為藥用,清代開始入饌,川菜廣泛用之而變成現在的麻辣,朝鮮半島泡菜的主流亦因此由白色的鹹酸味變為紅色的酸辣味。
番茄
明代中後期傳入,原產中南美洲。最初被認為有毒,只當作觀賞植物,19世紀開始食用(中國則至清末)。有說法認為茄醬模仿自中式魚醬鮭汁故名Ketchup。
文:葉雨舟
作者簡介:書呆子一名,喜歡反思中日韓歷史文化的種種,希望東方社會能重拾對東方文化的認識。
圖:Lars Neumann@iStockphoto、資料圖片
[語文同樂 第37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