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中央政府去年宣布讓科研經費「過河」至香港,本地科研人員可在港申請經費,承擔國家科研項目。香港科技大學副校長、港區全國人大代表葉玉如表示,「過河」細節尚未落實,兩地經費管理機制有別,她期望內地盡快為管理機制訂下清晰指引,磨合兩地差異,並提高過河經費金額,支援香港科研。她同時希望內地推出政策,讓香港能像內地機構般使用大灣區的大型儀器設備和中心設施。 明報記者 梁智康 北京報道 申粵項目 錢仍在深圳 在北京出席全國兩會的葉玉如接受本報專訪,指經費過河細節尚未落實,舉例現時申請廣東省項目時,經費仍在深圳,經費能否到港仍屬未知數,她期望措施細節落實後,能更方便香港參與國家重大科研計劃。她說現時每間獲過河經費的實驗室和研究中心能獲100萬元,然而金額不多,她冀能有所提高。 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邁向國際科創中心之路,葉玉如指大灣區機遇在於其區域發展理念,區內城市各有優勢,可發揮互補協同效應,香港的基礎科研良好,亦具備國際化特徵,然而將科研成果發展成產品時,卻缺乏相應工業支援和市場,大灣區其他城市正能幫助香港科研人員將基礎科研成果產品化。 盼港方可用粵城市儀器 規劃綱要推動廣深港澳成為「創科走廊」,葉認為四地各有角色,例如香港的大學院校世界排名高,培育人才工作做得好;深圳則善於將科研產業化,在優勢互補下,「走廊四地」可帶動大灣區內其他城市發展。 她續指大灣區其他城市具備大型儀器設備和中心設施,希望內地推行政策,讓香港能如內地機構般使用這些設施,推動科研。她亦期望內地能讓香港科研人才參與更多國家大型重點項目,並開放更多人才計劃讓香港科研界參與。 灣區創科成敗 留住人才關鍵 葉玉如強調,經費、人才以至科學樣本的流通,對推動大灣區科研創新非常重要,她形容「硬件可以好快做到」,但人才等軟件才是核心,大灣區將來能否成功,視乎能否留住人才和形成支持科研的生態環境。她希望大灣區在10年後能成為國際科創中心,現時吸引人才到來是第一步,能否留住人才將是最終成功與否的指標。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