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情侶間中出現摩擦在所難免,惟青少年剛踏入青春期,或因未掌握如何處理而選擇消極應對負面情緒。有中學通識科教師認為,雖然現時通識科內容有提及戀愛概念,但多流於理論性,亦礙於傳統觀念,學校教師多避談戀愛議題,導致學生未必懂得正確處理戀愛問題。 稱教學遷就考試 課時有限難深入 根據高中通識科《課程及評估指引》,「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單元談及青少年約會行為模式的轉變,其中包括在公共場所的親密表現,亦提及反思人際衝突的成因和後果。教協理事、中學通識科教師田方澤說,通識科所提及的戀愛知識對學生來說或不夠貼身,不少教師在教學上亦可能會「(遷)就考試多少少」,偏重教授愛情三角論、性別角色等較理論性的概念詞,「有同工也會覺得,同學知道有這些概念,對他們自己處理這些關係又有什麼幫助呢?」 田又說,雖然教師也會引用時事節目中的例子講解性別角色等概念,惟因課時有限,內容未必足夠,學生多竊竊私語談感情問題,較少直接與教師傾談處理感情的方法。 學生趨早熟 「德育跟不上」 除通識教育外,田方澤認為現時學校就生命教育和性教育等範疇的內容未必很具體,「很多學校現仍不鼓勵同學建立一段戀愛關係」,導致不少教師避忌與學生談及處理感情問題,「我覺得跟香港人本身文化也有關係,大家不是太願意去探討這件事(戀愛)」。田認為或有需要加強教師培訓等,讓教師教導學生正確處理感情問題的方法,「同學都早熟,但(現時)德育或生命教育那邊可能跟不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