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楊百萬」這個名字,在內地股市散戶中可謂家喻戶曉,他1988年炒賣國庫券賺到「第一桶金」100萬元(人民幣,下同),因此得名,而他的真名楊懷定反而較少人知。如今已70歲的楊百萬每天仍會到自己和兒子聯手開設的工作室中「上班」,收看新聞,了解政策動態,又會對住電腦屏幕看股價,以及在線回答「徒弟」的問題,他說自己會「活到老,炒到老」。
明報記者 林迎 上海報道
問多少身家 「未夠1億」
楊百萬是上海人,他不肯說自己現在有多少身家,只說是「幾千萬」,未夠一億元,在上海、海南共有3處房產。楊百萬煙不離口,說話間隙猛烈咳嗽,他患有糖尿病,看上去有點浮腫,每年冬天會到海南休養。在他的口中,沒有高深的經濟學詞彙,「我沒有什麼特長,特長就是看新聞」。他的兒子學電腦,設計出一款可看股價、指數的程式,想成為學生就要先花5000元買程式,在網上可以獲得免費諮詢服務,楊百萬和他的兒子就有問必答。
首天賺兩年工資 異地低買高賣
「我想感謝改革開放,改革開放讓我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從事了自己喜歡的職業,隨荍麰眸}放發展而壯大。」1968年開始工作的楊百萬在上海鐵合金廠做了20年工人,做到倉庫主管,「以前的人很窮,一個月工資只有40多塊,同時沒有自由,沒有不幹的自由,也沒有隨便幹什麼的自由」,到1988年,楊百萬月薪也只有41元。當年工廠失竊價值1萬元的銅,公安找他談話,後來真兇落網,但楊百萬不甘心自己被懷疑,於是「裸辭」,原想做個體戶生意,但後來經人介紹,走上了炒賣國庫券的道路。
入市第一天就賺到800元,相當於他近兩年工資。他在圖書館看每個地方的報紙,看有關國庫券銷售的報道,到價格低的地方買入,再到價高的地方賣出,「這個方法完全合法,只是沒有人發現」。他用了約一年時間賺到100萬元,時任總理朱鎔基在一份文件中稱呼他為「楊百萬」,從此令他聲名鵲起。
朱鎔基替改名 「楊百萬」成名
第二個100萬就是在1989年炒賣「真空電子」的股票。真空電子上市價為103.8元,但因1989年六四事件,股價跌到89元,「當時我就去買,因為它將要派息3元,我買了2000股,到10月份,股價就升到800多元,我就是這樣賺到了第二個100萬」。上海鐵合金廠今年10月慶祝60周年,楊百萬與舊同事重聚,「他們一直也沒有炒股票,當時他們都不支持,認為股票是個壞東西,到退休也只能拿那些工資」。
1998年,楊百萬獲得時任上海副市長陳良宇接見,「陳良宇對我說他支持我,人家如果找你麻煩,你來找我」;他其後還見過時任證監會副主席高西慶,中央當時就應否開放私募基金召開座談會,楊百萬作為股民代表參加,說他支持開放。
看財經節目 不聽「政府喉舌」意見
楊百萬除炒股外,就沒有其他興趣。他每天收看財經直播節目,但不聽評論員意見,「大部分人都是受電視影響的,但電視是誰辦的?是政府辦的,政府當然希望在低迷的時候能夠漲,電視是政府的喉舌,不是股民的喉舌,香港的報紙似乎好一點」。最近內地股市跌至新低,他也有自己看法,「問題出在新股發行太多,市場容量大,所以表現不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