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昨日發表《香港媒體數碼發展報告2018》,結果顯示,「電視」及「電子版報紙」是市民最經常獲取新聞資訊的兩個主要渠道,在巿民對新聞資訊來源的信任度比較方面,雖然傳統新聞機構較高,但僅有三成受訪者評其資訊屬「信任」,高於「獨立/另類媒體」的17.9%及「社交媒體上由個人分享或轉發的新聞信息」的5.9%;研究亦發現,媒體主管普遍對業界短期前景感憂慮,均認為應重點發展新媒體。 整個研究團隊共20人,半年內分別向1000名市民做電話調查、255名媒體從業員填寫網上問卷及專訪13名媒體主管,涵蓋本港87間媒體,包括40家傳統媒體及47間原生網絡媒體。 網媒數目影響力不成正比 結果發現,本港媒體數碼化早於2000年開始,在2016年,網上媒體數目超過營運數碼平台的傳統媒體。傳理學院高級講師李文指雖然網媒數目大增,但其影響力未有同步上升。在受訪市民中,84.7%受訪者從電視獲取新聞資訊,其次為「電子版報紙」(55.6%),第三是「社交媒體上透過他人的轉發」(46.2%)。 5.9%信社媒轉發新聞 不過,在「新聞資訊來源的信任度比較」,在傳統媒體方面,31%受訪者指「信任」,55.8%指「一般般」,10.9%指「不信任」。至於網上媒體及社交媒體上分享的新聞資訊,認為「信任」受訪者分別為17.9%及5.9%(見圖)。 李文稱,不少受訪者使用社交媒體獲取新聞資訊卻不相信其內容,兩者有矛盾,歐美情G相類,有待探討。研究助理教授張引估計,市民接觸資訊多,各媒體內容不一,影響觀感。院長黃煜補充,近年有「後真相」現象,資訊中加入情感或價值觀等,令部分市民質疑資訊可信性。 八成獲新聞資訊沒付費 另外,受訪的媒體主管普遍對業界短期前景感憂慮,認為應重點發展新媒體。李文稱,傳統媒體受威脅如銷量下跌、廣告減,開始轉向數碼平台,但主管對「點去做,做到什麼程度」持觀望,未有具體行動計劃。他又稱,網絡平台「好睇不好食」,「流量好勁但賺不到錢」,亦是傳統媒體轉型的困難之處。李文說,不少主管指會嘗試實行網絡平台收費,但研究中87.4%受訪巿民沒有透過付款形式獲取新聞資訊。他認為,付費的內容要深入、較獨特才能吸引市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