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1978年12月18日,中國共產黨於北京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確定「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等指導方針,拋棄文革「以階級鬥爭為綱」和「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口號,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中國開始進入全面經濟建設時期。這一年也被確定為是中國改革開放的起點。 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首任所長、六四後移居美國的嚴家祺在題為「新英雄史觀和中國大轉型——改革開放的回顧和反思」一文中指出,經歷過文革災難的鄧小平在掌握大權後,開始小心翼翼地衝破「姓資(本主義)姓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束縛。 改革開放的政策下,出現了推廣安徽省小崗村分田到戶的農村改革,也有了走另一條路的江蘇華西村村辦企業「異軍突起」;港資大量湧入內地,霍英東家族投資的白天鵝賓館悄然屹立在珠江北岸,美心家族取得了「天字第一號」的外資企業營業執照,上海和深圳推動起土地改革。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經濟特區出現,港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也滲入內地民眾生活中。 1970至80年代是個喧囂而熱鬧的年代,不過推動「價格闖關」,亦曾引發嚴重通貨膨脹及搶購潮;還出現過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運動和清除精神污染運動,但改革步伐未停,直到1989年的六四事件遇上重大波折。 六四遇挫折 鄧南巡再起步 六四過後,中國遭到許多西方國家經濟制裁,政治改革方案束之高閣。後來就有了1992年鄧小平的「南巡」,強調「發展才是硬道理」。上海《解放日報》發表數篇署名「皇甫平」的文章,支持並宣揚鄧小平南巡的重要性及意義,再次確認改革開放的路線。 改革開放使中國在40年間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不過,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前所長陳方正曾說,中國「雖然經濟上依然開放,政治上則變得審慎保守,以維持穩定為主。其後二三十年間,中國所奉行的便是這麼一套『雙軌制度』,也就是所謂『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改革開放40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