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擁有逾百年歷史的廣華醫院正重建,院內文物館亦閉館修葺。該館藏逾千醫療文獻,包括記載入院紀錄的入院總冊、婦產科資料等,當中一頁更見證香港淪陷時,美軍空襲紅磡當日,大量傷者炸傷送院治理。有關文獻正修復,部分已數碼化。東華三院現研究如何分享有關資料,考慮文物館2020年重開時展出醫療文獻,供市民閱覽。
明報記者 曾映妹
東華三院檔案及歷史文化總主任史秀英表示,廣華醫院的冊籍房有大量二戰前的醫療紀錄,兩機構2012年起合作修復文獻。去年廣華醫院更將加入醫管局前的1249本醫療檔案移交東華三院永久保存,包括入院總冊、產房出生紀錄、死亡總冊、產婦入院總冊及手術室紀錄等,現已完成1917至1945年中式入院總冊的修復。
二戰前求診者多選中醫
廣華醫院是本港首間有中醫駐院的華人醫院,從入院總冊可見,縱使有西醫駐診,昔日求診者多選中醫,涉外科及產科治療才選西醫。病人主要來自旺角、油麻地、紅磡及艇戶,偶爾來自鄉下,甚至無住所等。紀錄所見,當時入院的病人寥寥無幾,或反映當時諱疾忌醫的思想。
1944年美軍空襲 292人炸傷入院
不過,1944年10月16日卻有292人因炸傷入院。史秀英說,翻看歷史,當時為日本侵佔香港,當日美軍空襲紅磡,造成大量死傷,估計大量傷者因而入院。
病房以如意吉祥命名
除了見證本港歷史,醫療紀錄亦展現當時的社會文化景象。1930至40年代的病房未專科化,僅分男女,紀錄顯示當時的房間以「如、意、吉、祥、富、貴」等帶有好意頭的字命名。史秀英估計,有關名稱反映當時華人注重兆頭,笑稱「可能覺得好兆頭的病房名稱會為病人帶來祝福,或者減少病人害怕入院的心理壓力」。
入院總冊亦詳細記錄病人資料,惟不少用字洋溢趣味,除以「麻地」代表現時的油麻地、「砵崙街」即砵蘭街外,更設有「經手人」,即記錄誰人將病人帶往醫院,當中「自投」如自投羅網,即自行到院求診。
文物館料2020年重開
廣華醫院由東華三院興辦,1911年落成,文物館原為醫院大堂。東華三院1970年代將大堂改建為文物館,用以展示東華三院的歷史文物和文獻,文物館2010年獲政府宣布為法定古蹟。廣華醫院2015年開始重建,文物館亦閉館修葺,預計2020年重開。
已修復157冊 部分已數碼化
東華三院今年完成修復首批共157冊醫療紀錄,部分已數碼化。史秀英相信,該批資料對於研究本港醫療歷史相當重要,並謙虛表示「看歷史的人不懂醫療」,只得「尊重資料、維護資料,但有好多問題無法解答」,故會研究如何分享相關資料,供專業人士探究,亦考慮文物館重開時,專設與廣華醫院有關的歷史展覽,屆時可展示部分醫療文獻供市民閱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