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夫妻關係對孩子身心成長尤為重要,原來父母溝通更有機會影響小孩的社交能力。香港教育大學研究發現,父母合作度較高的小孩較父母合作度低的小孩,在反映解決糾紛能力的「社交智力」上高出約10個百分點,效果對容易有負面情緒的小朋友特別顯著。教大幼兒教育學系副系主任林俊彬解釋,父母是小朋友的榜樣,建議父母在子女面前展現共同決定、溝通關係,毋須再扮演「一個醜人,一個好人」的角色。 學者籲教子女毋須扮演好人壞人 研究於2015年1月至5月收集數據,在全港各區,每區邀請3間幼稚園參與,收集到258名幼稚園學生的數據,當中大部分為K2和K3學生。研究分3部分,包括直接與孩子訪談,通過插畫和提問,讓小孩自我評價其社交能力;亦會透過父母問卷,了解父母「共同養育」孩子的程度,即包括夫妻間會否互相詢問管教孩子的意見,以及會否分擔管束孩子的責任等,問卷亦讓父母評價小孩是否容易有負面情緒。教大同時邀請教師評價受訪學童在朋輩間的接受程度,以及反映解決糾紛能力的社交智力指數。 結果發現,父母「共同養育」合作度高的幼兒,較父母合作度低的幼兒,在教師評價的社交智力上高約10個百分點,同時在由教師評價的朋輩接受程度及幼兒自身評價的整體社交能力都顯著較強。當中被評為較容易有負面情緒的小孩,若父母合作度愈高,其朋輩接受程度、社交智力和整體社交能力3方面都明顯較好。 父母不合作 小孩難學相處 林俊彬解釋,父母是小孩的榜樣,「如果父母之間也不合作,(小孩)本身好難學習到如何跟人合作」,加上如果家庭氣氛經常「家嘈屋閉」,小孩很容易有負面情G出現。 林俊彬建議,家長可多用言語表達欣賞伴侶,並於伴侶教育孩子時,用言語及動作支持,如媽媽剛提醒小孩收拾玩具,爸爸則可指茠惆蓐c說︰「剛剛媽媽說了,玩完玩具要收好。」林指父母毋須再扮演「一個醜人,一個好人」的角色,孩子犯錯時,亦可輪流勸導,兩人應展現共同決定,讓小孩看到父母之間合作;上述研究將於學術期刊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上刊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