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社福機構高層薪酬水平備受關注,近年屢被指「肥上瘦下」,影響社福機構形象,亦打擊前線士氣。社署去年底由「優化整筆撥款津助制度檢討專責小組」檢討推行多年的整筆撥款,將會收集不同機構所有員工的薪酬水平,檢視是否與社署薪級表有很大差距,以掌握實際情况。
社署表示,去年11月已成立專責小組,為如何優化整筆撥款津助制度展開全面檢討;「檢視社福界的薪酬政策及薪級表」是專責小組建議的檢討範疇之一,將會在專責小組未來會議詳細審視。
社總﹕10萬津貼已等於前線年薪
小組成員社總外務副會長張志偉表示,專責小組共討論8個範疇,其中包括檢視機構的薪酬架構、編制等,收集不同機構員工薪酬情况,再與社署薪級表中位數比較,了解是否出現「肥上瘦下」、政策出了什麼問題。社總教育及研究部主任熊百祥指出,一間機構首層員工的現金津貼超過10萬元,金額已相等於一名前線員工的年薪,情况不理想,社署有必要要求機構披露金額及明細,否則會令人懷疑機構向高層提供房屋津貼等大額資助是否合理。
議員促恢復員工薪級不超公僕指引
另一小組成員社福界立法會議員邵家臻指出,多年前最佳執行指引曾有條款要求社福機構員工的薪級不可高於同等職級公務員,條款後來被刪去;如要解決現時情况,最快方法是重新加入此條款,另一方面可考慮若有機構的薪酬調整高於公務員加薪幅度時,便要通知社署。他建議可引入獨立第三方,每年為社福機構不同範疇,如財務、管治等表現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