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有痰呀?𦧲啦﹗𦧲呀﹗」棟篤笑匠模仿院舍保健員形象,是社會刻板定型﹕惡形惡相的中年大媽,說話粗聲粗氣。然而,有一批年輕人透過「青年護理服務啟航計劃」入行,希望打破社會標籤,26歲的陳卓文是其中之一,他現於葵盛圍一家護老院工作,偶有抱怨「工資實在太低」。一項調查顯示,有四成院舍年輕護理員打算兩三年後離職,院舍負責人形容業界現時「青黃不接」。
參加青年護理服務啓航計劃入行
「為何你的香蕉有朱古力味?」26歲的陳卓文在院舍內向院友陳伯請教。「這後生仔勤力、有愛心。」75歲的陳伯對陳卓文讚不絕口。陳卓文是公開大學健康學文憑畢業生,現職護老院保健員,負責照顧院友起居飲食,間或處理「換片」等厭惡工作,他說﹕「照顧長者要看其皮膚狀况等,需要相關知識。」他又說,保健員工作不是「手板眼見工夫」。
會考5分的陳卓文中學畢業後曾從事餐飲、保安及文職工作,月薪約1萬元,他於2015年參加青年護理服務啟航計劃,獲政府資助讀兩年健康學課程,並獲推薦到院舍工作。初入行的他,既曾讓患認知障礙的院友記住他的名字,也曾令院友的親人過身前念念不忘,卓文因此滿意工作,但他抱怨1.5萬元的工資太低︰「同等薪酬有很多工種選擇,包括保安員,不用體力勞動,也不用做厭惡工作。」
調查:四成年輕員工稱3年後離職
香港公開大學和基督教信義會於今年中,以問卷訪問130多名18至30歲的護理和保健員,近六成滿意工作,但被問及3年後意向,卻有四成多人表示不會續任。
負責調查的公開大學護理及健康學部教授李燕瓊指出,社會認同和工資都影響工作滿意度,「職業發展」亦重要,「其他工種有晉升機會,但『保健員』任職多年,若不進修,也只是『保健員』」。
老人視青年如孫 溝通更好
勞工及福利局長羅致光早前稱,長者院舍人手空缺達18%,輸入外勞「無可避免」。信義會恩頤居院長吳志成亦認同業界人手短缺,他曾聘用臨時護理員,發現他們「不當自己是員工,難管理,更會『蛇王』」,後來透過青年護理服務啟航計劃,3年來聘21名年輕人,「老人覺得中年人是員工,後生的則像孫子,和他們溝通也會好一點」。吳志成不鼓勵政府輸入外勞,反建議政府可為業界人員增設資歷階梯,令他們在職系內有晉升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