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國新辦和外交部共同主辦的首屆「南南人權論壇」昨日起一連兩日在北京舉行,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南南人權發展的新機遇」為主題,並設「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與推進全球人權治理」等6個分論壇。
來自7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的代表官員、專家學者300多人齊集北京,圍繞南南合作和人權發展深入交流。
觀察人士指出,該論壇規模空前,超過往年舉辦的北京人權論壇。南開大學人權研究中心主任常健受訪時表示,「南南」指發展中國家之間,過去南南合作以經濟合作為主,今次是「南方」國家之間首次討論人權問題,將以會議宣言的方式表達共識,加強相互理解,促進南北對話的平衡,影響國際人權機制的治理和改革。
昔重經濟合作 今拓多元討論
自上世紀以來,西方國家長期主導關於發展和人權問題的討論,不僅因其佔有更多物質資源,也在價值觀上自視絕對正確。在一些西方人士眼中,世界上對人權的理解可劃分為「民主」和「非民主」兩類,而罔顧各國文化傳統和社會基礎的差異。
中國能發起如此規模的論壇,原因不外乎兩個:一是發展中國家力量的興起,西方關於人權話語的單一體系無法標籤式地貼在各國身上,探索人權的道路無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模式,論壇正是提供一個共商分享、多元話語的平台;二是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有持之以恆倡導的人權觀,並有成果鮮明的發展實踐,經驗獲其他「南方」國家認可。
中國一方面堅持生存權和發展權是首要人權,持續解決自身發展中的問題;另一方面則尊重國家主權和互不干涉原則,不在人權問題上「輸出」中國模式。
2004年,「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已被寫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國長期援助其他發展中國家,為一些國家提供用於減少貧窮的捐款貸款、技術援助、基建和學生獎學金等。不過,質疑者、指摘中國援助初衷者不少。中國「不要人誇顏色好」,也相信「清者自清」。
據消息人士透露,今次論壇亦邀請了西方媒體參與。中共十九大後的中國已更積極主動地敞開交流,匯聚共識。當今世界正面臨大發展、大調整、大變革,西方國家如能真正坦誠以待,南北之間的多層次對話將是人類的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