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新聞網海外版-明報加西版(溫哥華) - Ming Pao Canada Vancouver Chinese Newspaper
[ 前往新版面 ]
 
 
圖片
共居是一個生存方法,雖然走廊佈滿生活用品,但居民互相體諒,也是了解對方的一種方式。
放大
 
住客的聲音、氣味和溫度也被連結?,雖然只有狹窄的私人空間,但能互相關懷及傾訴。
放大
 
《香港居》 作者:劉以鬯。出版:獲益。
放大
 
房子變大了,若然沒有家的溫度,房子只是房子。
放大
 

其他新聞
文言範文﹕〈出師表〉表達技巧分析二:措辭得當 語氣得體
閱讀篇章.發明學:什麼是發明? 創造新的希望,改變世界.宋世祥
閱讀篇章.學習要點:設問
實戰篇
參考答案
[顯示全部題目]

[昔日明報]

 
港聞
 城市沙龍﹕劉以鬯的「租房住」小說

【明報專訊】「香港人口稠密,最珍貴的東西,不是愛情,而是地產。」這句帶有諷刺語調的話是劉以鬯在1960年寫下的,可悲的是,五十多年後的香港,這殘酷的現實並沒有因時代的進步而改變過來。

劉以鬯是現代主義作家,風格創新。但在嚴肅文學作品以外,他還有不少流行文學值得我們細讀,《香港居》是劉以鬯在 1960 年於《星島晚報》連載的小說,在 2016 年首次出版單行本,我書桌上的那本是今年再版的書了。

我在《香港居》看不到文學形式的實驗,但劉以鬯以他爽朗的筆觸,以現實主義的風格面向大眾讀者,盡情表現了五六十年代香港人的居住問題,當中還有不少笑料呢。小說有七章,是講一對夫婦找房子的故事。夫婦二人不斷地搬家,希望在香港尋找理想的家,但每間房子都遇到不同的問題。例如第一章遇到非常苛刻的業主太太,每一分錢都算到盡,又有許多規矩。當時一般人是「租房住」的,與數戶一起共住,這位業主太太不准許他們用廚房,一定要他們付錢與她共用一個傭人,結果他們連飲食也給人控制了。從歷史的角度看,小說寫了很多當年租屋和包租的細節,讓我們對五六十年代有更多認識。

《香港居》的居住問題是什麼呢?主角兩夫婦不是五十年代電影《危樓春曉》中的基層人物,他們不是沒有錢找房子,他們住的是「梗房」(一般以石屎牆來分隔的房間,相對於板間房,比較安靜)而不是「板間房」」(用木板來分隔的房間,因為木板一般不會延伸到屋頂,所以是一種非常沒有私隱的生活)。他們從一間房子搬到另一個房子,遇到最大的問題是:他們不能解決與人共住所產生的人際關係問題。在五六十年代,大部分的香港人都並不富有,與數伙人共住一個單位,幾乎是必然的事實,然而,怎樣與陌生人共住?

我問了一些現時的大學生關於共住的問題,他們不少人都覺得,五六十年代「租房住」的情?比現在「茤苤v好得多了,因為「茤苤v沒有人情關懷,牢牢地把自己封閉?。我留意到歐洲地區開始流行「共居」住宅,在香港也有,它們的賣點比較像行政居所,講求方便,價錢不便宜。我的感覺是,五六十年代的「租房住」更像一個家。

《香港居》的兩夫婦遇到各式各樣的住客,影響他們的生活,例如亂搞男女關係的已婚婦人、為情自殺的男人、暗戀中年男人的少女等等,有趣的是兩夫婦不選擇隔岸觀火,關起房門,他們反而走進了這些感情糾紛的世界,與鄰居一起哭,一起笑,協助他們解決問題。

不少香港人都有「租房住」的經歷,現在我有不少朋友都是這樣,他們選擇合租一間房子,好像回到《香港居》的世界。香港魔鬼一般的地產市場,把本來樸素平常的生活也扭曲了。在這不正常的社會中,我無意美化「租房住」的生活,當中有很多實際的問題。誰買廁紙?誰負責清潔廚房?然而,要讓「租房住」更像一個家,除了解決這些最基本的問題外,共居的人情關係是最重要的,也是最複雜的。畢竟活在世上,是人與人的關係,我們的生活與別人的生活連結在一起。《香港居》沒有現代主義的實驗,但它內藏對香港生活的看法,現在讀來也有啟發和無限的感觸。

攝影及圖說:阮智謙

文:黃淑嫻

嶺南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語文同樂 第280期]

 
 
今日相關新聞
城市沙龍﹕劉以鬯的「租房住」小說
[顯示全部題目]



引用明報

引用明報(加拿大)內容收費準則:(包括:報章,各類附刊,數碼及任何名下之內容)

文字:每100字(含標點符號) 30元
特別內容如獨家新聞,名家約稿等另按情況收費

圖片:每張50元
獨家,合成圖片,圖樣設計另議。

凡未於收費表列明之項目而屬明報(加拿大)內容者,引用者請先行查詢收費。

舉報剽竊內容獎勵辦法:

凡舉報可能剽竊明報(加拿大)內容者,若有關舉報能成功令明報(加拿大)追討有關費用,在扣除追討費用後,舉報者可獲有關金額的15%作為酬勞。

 
廣告 advertisement
 
 
廣告 advertisement
 
 
 
 
 
主頁 ,  聘請 , 招租 ,
商業招租  ,  出讓  ,  補習  , 
招生  ,  各類服務  ,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