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點對點﹕幼童低頭族 易過度活躍

[2017.10.23] 發表
(明報製圖)

【明報專訊】新聞撮要

香港兒童使用電子產品情况普遍,香港大學醫學院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2017年10月發表研究,指5歲幼童每天看電視或玩電子遊戲每多一小時,在9歲時出現過度活躍的風險會增加逾三成。

港大研究:每日多玩一小時 風險增三成

研究團隊在2011至2015年間進行追蹤研究,先於2011年向21間幼稚園蒐集681名5歲幼兒的數據作評估,包括電子產品使用、行為、心理社交及學業成績紀錄,並於2015年蒐集該批兒童9歲時的相關數據再作評估,發現5歲童平均每日看多一小時電視及玩電子遊戲,到9歲時出現過度活躍的風險分別增34.3%及32%,而出現情緒問題的風險則分別增38.2%及23.2%。團隊對該批9歲學童進行過度活躍的評估,發現7%至8%的人有過度活躍徵狀,1%至2%更已確診過度活躍症。

港大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臨牀副教授葉栢強指出,睡覺前使用電子產品會影響兒童腦部額葉發育,增加患過度活躍症的風險。過度活躍徵狀包括專注力不足,如上課時坐不定、打斷別人說話、專注不多於半小時等;有情緒問題的學童則會情緒波動較大,不開心就坐在角落,葉指過去10年本港初小學生患有過度活躍症的比例,由5%升至最高10%,增幅達一倍。

75%學童每日用電子產品逾兩小時

港大醫學院另一項研究在51間小學對7585名6至10歲的學生進行抽查,發現74.8%學童每天使用電子產品逾兩小時,遠超美國2012年的同類數據20.8%,以及北京2009年的數據47.4%;而本地學童平均日花逾4小時使用電子產品,假日平均7.1小時,上課日則為3.2小時,均佔課餘時間一半。

葉栢強形容,港童使用電子產品情况令人擔憂,建議兩歲以下的幼童不宜使用,2至6歲兒童應限於每日1小時以下,而6至11歲以電子產品作非學習用途應限於兩小時以下。葉栢強又指出,電子產品有利有弊,他並非完全不贊成學生使用,但建議家長陪同小朋友使用並提供指引,既可透過溝通培養親子關係,亦能減低負面影響。—綜合《明報》報道

■知識增益

常用電子熒幕 易致語言發展遲緩

美國有線新聞網絡(CNN)2017年5月報道,加拿大多倫多病童醫院一項研究蒐集近900名18個月幼童使用流動裝置電子熒幕的習慣,並評估其語言能力,包括他們能否用聲音獲取注意、組織句子及使用的詞彙數量等。研究發現,20%幼童平均每日用28分鐘電子熒幕,而每使用多30分鐘,他們出現語言表達發展遲緩的風險會上升49%。

亨特學院語言病理學和聽覺學系副教授MacRoy-Higgins表示,與他人交流和互動是幼童學習語言的最好方式,幼童使用熒幕的時間愈長,他們和家人的互動相對減少。她強調,出生首兩年對孩子語言基礎很重要,可影響日後的學習,如語言能力發展遲緩或導致讀寫困難。

幼童用流動裝置趨升

報道引述美國非牟利組織Common Sense Media 2013年發表的調查指出,美國8歲及以下兒童使用流動裝置的情况愈趨普遍,2013年,近四分之三的人能接觸家中的流動裝置,其中兩歲以下幼童使用流動裝置比率更由2011年的10%升至38%。

MacRoy-Higgins及與其合作撰寫教育書《Time to Talk: What You Need to Know About Your Child's Speech and Language Development》的Carlyn Kolker認為,如今流動裝置無處不在,人們難以完全摒棄,研究正是提醒我們需要評估裝置為兒童帶來的影響,建議家長增加和孩子互動,包括與他們聊天、玩耍、說故事等。

◆幼童低頭族(見圖)

■模擬試題及答題指引

資料回應題

1. 根據資料,試描述香港學童使用電子產品的情况,並說明這對其個人成長可能造成的影響。

解釋

.宜先指出現象,並透過資料提供的研究數據說明

.再分析現象導致的影響,附以數據支持

參考答案

現象:香港學童使用電子產品頻繁

.根據資料,港大醫學院研究發現,7585名6至10歲的學生中,74.8%每天使用電子產品逾兩小時,說明電子產品在學童間使用率至少有七成半,顯示學童普遍有使用電子產品的經驗及習慣

.研究亦指出,學童平均日花逾4小時用電子產品,假日更達7.1小時,上課日則為3.2小時,佔課餘時間一半,顯示使用電子產品已成為學童主要的課餘活動

影響:學童患過度活躍的趨勢上升

.港大醫學院研究指出,發現5歲幼童平均每日看多一小時電視及玩電子遊戲,到9歲時出現過度活躍的風險分別增34.3%及32%,出現情緒問題的風險則分別增38.2%及23.2%

.團隊對該批接受調查的9歲學童進行過度活躍評估,發現7%至8%的人有相關徵狀,1%至2%更已確診

.電子產品日漸普遍的同時,過去10年本港初小學生患有過度活躍症的比例,亦由5%升至最高10%,增幅達一倍

延伸回應題

2. 參考資料及就你所知,評估科技對人類健康所帶來的問題,論證你的答案。

解釋

.宜簡單指出「健康」包括生理和心理兩方面

.題目用「問題」,即學生要針對事件的負面角度,亦須引用例子證明

參考答案

.改變人類生活習慣:科技發達扭轉了人類過去的作息習慣,如電力供應容許人類在深夜活動,影響生理時鐘的運作;交通發達減少人類勞動的需要,不少人因而欠缺運動。部分科技產品如電視、電腦、電子遊戲等,更成為很多人的主要娛樂,取代和別人的直接互動,或損害心理及精神健康,甚至影響兒童發育,正如資料所指,如兒童長時間使用電子產品,或會增加過度活躍或語言能力發展遲緩的風險

.科技產品對人體有害:如果不正確或濫用科技產品,或有副作用,影響健康。例如電子屏幕發出的藍光有可能傷害視力、手機發出的電磁輻射亦可能損害器官;另外,食物科技帶來加工食品,不少生產商在食物添加大量化學物質作調味或保鮮之用,過量攝取會危害健康,如加工肉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最高級別的「1類致癌物」

.破壞人類生存環境:部分科技發展嚴重破壞環境,繼而影響人類的生存環境,如工業發展製造大量廢氣,影響空氣質素,中國因工業而衍生的空氣污染,導致霧霾,人民更容易患上呼吸系統疾病;另外,科技發達令生產成本下降,更多工廠生產廉價的塑膠製品,部分塑膠廢料難以自然分解,流入海洋會污染水質,如早前有美國研究證實多國食水普遍含有微塑膠,影響人類健康

顧問老師:古俊彥老師

[通通識 第474期]

更多教育
專題故事﹕學生健身 重拾自信
【明報專訊】同學們,當你的課餘活動仍是打籃球、踢足球、打遊戲機,或者曾經平坦的小腹已經變成渾圓的肚腩時,學界已掀起一股健身熱潮,這群中學生推... 詳情
Data解密﹕窮國糧荒
【明報專訊】全球人口正在上升,但全球糧食分配並不平均,部分貧窮國家面對饑荒。要解決人民飢餓及營養不良等問題,絕對是艱巨的挑戰。根據救援組織普... 詳情
透視救援﹕你救哪一個?
【明報專訊】試想像你是一名在戰亂地區工作的醫護人員,有一天,兩名急症病人被送到醫院,一個是被衝突波及、身形瘦弱的少年;另一個是身形魁梧大漢,... 詳情
【明報專訊】According to a report by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 詳情
焦點新聞﹕一周焦點通識新聞
【明報專訊】■10月11日(個、港、中、全、衛、能) 林鄭發表《施政報告》 任內首份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其首份《施政報告》... 詳情

明報網站 · 版權所有 ·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16 mingpaocana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Ming Pao Daily News A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Vancouver Chinese Newspaper

5368 Parkwood Place, Richmond B.C. V6V 2N1 | Tel.: (604) 231-8998 | Fax: (604) 231-9881/9884 |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604) 231-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