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障礙 疏導助防狼
戀童屬精神障礙,《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指出,戀童者會對青春期前的兒童產生強烈及反覆出現的性衝動,可能會將之實踐導致性犯罪,或壓抑而引起抑鬱或社交問題,不少國家正試行以藥物降低戀童者侵犯兒童風險。有論者認為,重要的是讓戀童者有求助渠道,但心理專家則稱性侵兒童未必與戀童傾向有關,而是涉及更複雜的精神問題,了解背後機制才可助防止不幸。
瑞典卡羅琳醫學院去年4月起透過協助潛在性侵者的官方熱線Preventell,招募約60名未曾犯事的求助人接受為期兩年的測試。專家安排受試者服用可抑制睾丸酮分泌的藥物Degarelix,分析其性慾與對潛在受害者的同情心變化,確認藥物是否有助減低犯罪風險。
德國亦早在2005年起推行戀童自願治療計劃,不論是否曾涉及性侵亦可接受醫藥治療,控制性衝動。
英國治療戀童者機構StopSO致力協助對自身戀童思想或行為感困擾者,主席格雷森(Juliet Grayson)指出,戀童傾向涉及先天及後天因素(如童年創傷),後天因素導致者有可能完全治癒,而先天則可以藉由治療控制其慾望。這種預防方式只適用於主動求助者,如缺乏求助渠道,或醫療機構因法律要求需通報戀童相關的違法行為(如下載兒童色情物品)而令求助人卻步,便無法有效防治兒童性侵。
德國心理學家克格爾(Christian Kargel)今年5月發表的研究則顯示,侵犯兒童者不論有否戀童傾向,均存在共通的精神問題,例如反社會人格障礙,而不涉侵犯的戀童者則沒有這些問題。這說明侵犯兒童風險部分並不關乎性慾,了解背後的生理機制是找出潛在罪犯並提供可行治療的必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