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霧霾又貴又沒用 社科院狠批藍天僅在大事出現
【明報專訊】中國社科院昨日發表《城市藍皮書》,其中重點批評當局重拳治霾的效果不彰。報告指出,各地當局近年都斥巨資,依靠「有形之手」進行治理空氣污染,可是社科院發現治污期間行政費很高,而且各地都爭取在舉行重大事件的一時一地「人造藍」,但只要這些事件過去,污染又會出現,長期效果亦不盡如人意,而北京、天津、河北仍是空氣污染最嚴重的區域。
《城市藍皮書》指,2014年北京天津及河北聯手舉行APEC峰會,2015年則舉行抗日70周年閱兵,在「高級別政治力量」統籌之下,地方政府以行政手段,大量關停煤炭、鋼鐵企業及建築工程,加上汽車限行,大幅減少污染物,實在活動期間出現「APEC藍」、「閱兵藍」,可大事件一過,治理的成果即時消失,空氣污染問題根本沒改善。
《城市藍皮書》認為,內地的地方官員至今仍抱着「重發展、輕環保」、「先污染、後治理」思想,對企業排污或環境違法行為「隻眼開、隻眼閉」,根本難以治理污染。社科院認為,要治理污染「需要耐心、穩打穩紥」。
社科院建議政府應建立健全市場手段,通過稅收等間接手段,建立治理霧霾的長效機制,又建議積極運用市場經濟手段,例如參考外國經驗,制定污染物排放價格,推進排污權交易。
至於空氣污染情況,去年全國共出現8次大範圍持續霧霾天氣,較對上一年減少3次;去年空氣達標天數為74%,較2013年上升14個百分點。不過報告指,在珠三角、長三角和京津冀地區之中,京津冀地區的空氣質量最差,超標天數比例超過四成,全國空氣最差的十個城市,京津冀地區佔六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