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東:試射未成功 結構或有問題
韓國和西方傳媒認為昨日朝鮮試射的導彈是「火星—12」,即朝鮮早前威脅用於發射到美國關島附近水域的導彈型號,不過澳門國際軍事學會會長黃東相信今次試射的型號為「火星—10」。他相信朝鮮今次是想實戰測試,並收震懾日本之效,不過測試不算很成功。
黃東相信朝鮮要回應聯合國新一輪制裁和美韓的「乙支自由衛士」軍演,他又指朝鮮以打擊目標的「正常角度」發射導彈,可視為一次實戰測試,用於測試導彈的耐熱能力及重返大氣層技術。至於朝鮮今次選擇在順安機場一帶發射導彈,相信是要同時測試撤走導彈車的程序。他從飛行距離及高度判斷,認為符合「火星—10」的飛行設定,相對地「火星—12」射程有4500公里;他又認為,從戰術運用方面而言,朝鮮亦不需用較長距離的導彈,攻擊相較接近的目標。
「射程符合火星—10」
不過他認為今次朝鮮試射「火星—10」不算很成功。由於火星10屬於單級導彈,但它最後斷成3截並跌落同一地點,故不排除導彈的結構存在問題。「火星—10」在過去2至3年試射多次,但除了去年6月22日的試射外,今次才算得上是第2次試射「成功」,技術不算太成熟。
明報記者 曾永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