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根據醫管局數據,2014年有逾13萬名腎衰竭病人。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早前分析了向浸大求診的162宗慢性腎衰病例,顯示以中醫藥治療有效穩定逾八成患者病情。浸大中醫藥學院臨H部高級講師徐大基建議病人要視乎情G接受適當治療,非每個人的治療方法都一樣。 報告分析了162名患有第1至3期慢性腎衰而未有接受腹膜透析和血液透析(俗稱洗肚、洗腎)的患者,顯示有逾八成病人以中醫藥治療後,一年內血肌酐升幅低於5%。徐說病患主要出現脾腎虧虛、濕毒瘀阻的病徵,故主要用能健脾祛濕藥材治理,如黨參、北、淮山等。 李先生5年前因水腫到醫院求診。醫生要求李先生做抽取腎組織手術,檢驗是否患上乙型肝炎相關腎病。但由於李先生患有血小板障礙,如開刀可致流血不止,故未能確診開始治療,於是轉向中醫求助。徐大基以六味地黃丸治腎,茵陳蒿湯治肝,雙管齊下。李先生亦減少工時和飲酒吸煙等惡習,飲食改低油低鹽,6個月後好轉,所有指標回復正常水平。 中醫師:非人人治療方法一樣 徐大基說病人應做合理選擇,「不是其他人可以此方法治療,你就同樣可以」。 江先生的兒子因有中度弱智,醫院擔心他於洗肚過程中拔走插管,故不建議洗肚。徐大基因看到江的兒子仍有小便並沒有水腫,認為有空間嘗試中藥治療。徐強調,中醫屬保守治療,有一定程度風險,因病情有可能急轉直下,故一般情G下如醫院提出洗腎程序,病人應遵從。 早求醫穩定率可高逾10百分點 分析又指慢性腎衰多由糖尿病、高血壓、痛風等原有疾病發展而成,所以市民應培養良好生活方式,注意健康飲食。徐大基補充,於腎衰竭第1期求醫的穩定率比第3期可高出逾10百分點,而由於初期病徵並不明顯,故市民應定期檢查身體,及早求醫。 明報記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