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樓價持續攀升,中原樓價指數(CCL)更已連續15周創歷史新高,追平1997年樓市高峰期紀錄,但仍無阻市民入市,近日新盤開售更吸引大批港人排隊購買。運輸及房屋局長張炳良昨於房委會周年會議上表示,本港樓價已日趨非理性,與市民的購買力嚴重脫節,截至今年首季,市民的置業負擔比率已升至66.1%,遠高於過去20年以來的平均數,形容有關比例已「相當高」,呼籲市民置業前審慎考慮風險。 身兼房委會主席的張炳良昨在房委會周年會議致辭時表示,在全球低息及信貸寬鬆的大環境下,本港樓市仍然亢奮熾熱,泡沫風險逐漸增加,樓價與市民的購買力嚴重脫節。他表示今年首季市民的置業負擔比率已升至66.1%,較去年第四季的63.9%高出超過2個百分點,而由1997至2016年的20年間,平均置業負擔比率只為45%,形容目前有關比例已是「相當高」的水平。 加息兩三厘 負擔比率或升至80% 張炳良說,現時樓價已日趨非理性,「我們是感到很憂慮」。他表示隨茯國利率正常化,將逐漸帶動本港利率上升,假如本港利率再上升2至3個百分點,屆時市民的置業負擔比率更會升至80%。他又稱本港一手私樓的供應將持續增加,未來3至4年預計有9.6萬個單位推出,對樓價的長期走勢必然有影響,呼籲有意置業者小心樓價及利率兩大風險,審慎考慮自身負擔能力。 被問及目前政府是否對樓價失控已無計可施,張炳良重申,政府已推出多項額外印花稅,針對短期炒賣及非港人買家,取得一定成效,例如短期住宅買賣宗數只佔整體約0.5%,而自4月引進新的住宅印花稅後,近月住宅交易個案中,94%屬於本港首次置業買家,購買物業前在本港未有其他住宅物業。 公營房屋方面,張炳良在會上提及,過去5年政府在房屋方面仍在追趕滯後,因不少公營房屋項目的規劃仍面對地區不同阻力,「往往是事倍功半,令建屋流程愈來愈長」。 學者倡用私樓「熟地」建公營屋 身兼房委會委員的城大公共政策學系學者劉國裕表示,過去5年公屋輪候冊一般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已由2.6年增至4.6年,單身長者申請的平均輪候時間亦由1.3年增至2.6年,供應不足的情G令人憂慮。他認為要達至長策平均每年興建2萬個公屋及8000個資助出售單位的目標,新政府應撥出部分用作發展私樓的「熟地」,轉為發展公營房屋,從而興建更多可負擔的住宅,滿足市民的住屋需求。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