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評審史嘉偉和韋正德均認為正反雙方表現不俗,「不會不斷貶低別人,時刻緊記立場」。最後,反方以較多元化的論點及論據勝出比賽。評審指出,辯論的思維模式與小組討論不太相同,前者重質詢,後者重論述。
■評審點評
▲內容組織
(1)論據宜實質有力
正如寫作論說文,要說服評審及台下觀眾,需要實質有力的例子。
例:正反方引用網上或坊間對事件的評價時,未有提供實質數字或資料來源
★可嘗試總結於某些媒體或網上平台,「正評」及「負評」佔的比例作論據
(2)論證須嚴謹
論證過程不夠嚴密,便會令對手「有機可乘」
例:正方指事件鼓勵教職員嘗試令學習變得輕鬆,如果所有科目都創作教學歌曲,那還「輕鬆」嗎?
★可從個人觀察入手,看看其他老師事後有否受影響改為「輕鬆教學」
例:反方指事件令學生在其他比賽得獎的消息無人關注
★正方未有質詢事件與歌曲爆紅的關係,「情况會不會是:中學得獎的消息一向都不太多人會關注呢?」
▲辭鋒
史嘉偉表示,辯論賽交互問答環節中,質詢對方時的「內容須有攻擊性」,因要說服他人認同己方,問題必須尖銳。韋正德補充,語氣不需有攻擊性,因說話太無禮會扣分。
★參賽同學在質疑對方立場或理據常會用反問句,
但要適可而止,「用太多的話令人不知你是否因為無信心才反問,還會為對方製造解釋己見的機會」。
▲風度
風度不止是講話時的禮貌與態度,從各小動作都可表現風度。
例:
˙同學看見對方忘記拿咪,是伸出援手還是漠不關心?
˙對方發言時會否做小動作試圖「滅他人威風」,例如搖頭、發出聲音?
˙反方同學指歌曲旋律「重複又重複」,語氣誇張,韋正德指同學應該只是想搞搞氣氛,但語氣似是嘲笑對方,可適當調節語氣
問:辯論訓練對備戰小組討論有何助益?
韋:辯論訓練思維及論述能力,但須拿捏兩者異同,如辯論你會說「你的論證犯了某某錯誤」,小組討論時會說「你的看法或許忽略了某某方面」。
史:辯論與小組討論思維模式不同,前者一定不會有「共識題」,但可從中訓練論說及駁論技巧。學生一年寫論說文不過十數篇,但辯論賽時即席與人交鋒的機會多的是。
■教師建議
辯論叻=口試佳?
不管是辯論賽、小組討論還是寫議論文,都講求條理清晰、言之成理,循道中學辯論隊負責老師李兆基指出,例子未能扣緊題目是學生通病,還有什麼注意事項呢?
(1)考試建立論點重於質詢
辯論時要質詢對方發言的漏洞,小組討論「不看重學生質疑,而?重建立論點的能力,有清晰立場、能解釋相應理由便可」。他指慣於辯論的學生可能把相關質詢技巧放諸考試,但應「知所進退」,清楚兩者要求,「考試裏有『應對態度』分,同學們大多都很『醒目』,會收斂一點」。
(2)先衡量論據 再決定立場
辯題正反方抽籤決定,在公開考試題目中選什麼立場則完全自決,惟應先冷靜思考,也不要立即以個人、家庭、社會為思考框架。「例如『閱讀能否提升個人品味』一題,可為其中一方想三個理由,如果全都說服不了自己,就選另一立場」,即先衡量例子和論據,再決定立場。
(3)利多於弊 vs. 利大於弊
今次辯題本是「利多於弊」,後來改為「利大於弊」,前者量化利弊處,後者似是側重於利弊的程度差別。但李老師認為其實差別不大,「只要有證明事件帶來的好處足以令弊處影響減少的意識就可」,反之亦然,利弊本來就難以量化,不用太着眼這兩字眼。
文、圖:鄒靖儀
[語文同樂 第25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