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透視:智能手機不符可持續發展
【明報專訊】繁忙時間走進地鐵車廂,幾乎人人都是低頭族──玩手機遊戲、傳信息、瀏覽Instagram、買賣股票、看影片……十年前,很難想像手掌般大小的手機,即足以處理我們日常生活的大小事。從黑白到彩色、從3G到4G,智能手機為我們帶來前所未有的方便,不過,這種革新,真是值得付出破壞環境的代價嗎?
美手機使用26個月即被淘汰
智能手機面世後,在全球的市場佔有率一直急劇膨脹。十年前,智能手機全球出貨量僅有1200萬部,到2016年急增至逾14億部。 快速和大量生產的模式,造成電子垃圾劇增,2014年全球4200萬噸電子垃圾中,有300萬噸來自於像智能手機這樣的小型IT產品,對環境造成沉重的負擔。
令人擔憂的是,這種生產模式重量不重質,一部智能手機的平均使用時間變得愈來愈短。以美國消費市場為例,新手機不論好壞,約使用26個月便會被淘汰。但製造商和電訊服務商的合作模式,以不同續約優惠或「零機價」引誘消費者「貪新棄舊」,亦有消費者嫌維修麻煩和昂貴,寧願購買新手機。由此推算,我們一輩子可能至少擁有29部手機。在資訊爆炸,人人使用高科技手機的香港社會,不難想像我們的消耗更為驚人──根據綠色和平2016年的調查顯示,香港人平均擁有4.25部手機,比韓國、內地、美國和德國還要多。
當社會聚焦在手機的嶄新功能與漂亮外形時,往往會無視整個手機商業及生產模式是不可持續的,而手機設計商亦極少考慮如何把含有多種有毒重金屬的手機安全而有效地回收。以亞洲為例,自2012年起,電子垃圾已增加63%,增幅甚至遠超人口成長率,也超出了該地區處理電子垃圾的能力。
綠色和平2016年調查消費者使用手機的習慣,超過80%的受訪者認為新手機要易於維修且持久耐用,但新機發表時,卻看不到消費者想要的設計重點。我們此刻的選擇雖然有限,但只要持續以消費者的力量敦促手機品牌改變生產模式,改以循環經濟為基礎,使手機使用壽命能延長、手機變得更容易維修、零件可以再利用等。
設計商少考慮回收有毒重金屬
愈來愈多人開始厭倦身邊過度消費的氛圍,不只智能手機,還有衣服、奢侈品等。廣告商時常以「期間限定」、「大減價」、「買一送一」等糖衣包裝,引誘我們衝動消費,以為錢買得到快樂。事實卻是造成個人經濟負擔,也令我們忙於追逐永無止境的新產品,而無法把時間和精力投放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如追逐夢想、探索世界。
在尋找幸福的道路上,物質不是最重要的條件。與其營營役役追求物質生活,不如發掘屬於自己的好生活──試試在放學時放下你的智能手機,抬頭認真看看自己的城市和周遭的人?
文:綠色和平項目主任鄧敏琳
圖:綠色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