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點對點:來電攔截Apps泄30億手機戶身分
【明報專訊】(見圖)
■知識增益
調查:六成青年不擔心資料外泄
個人資料私隱專員公署委託香港浸會大學社會科學研究中心於2012年做調查,了解市民對保護個人資料私隱的認知程度。調查訪問了1013名15至70歲的智能手機用戶,報告集中分析其中838人(83%)使用手機的習慣,部分結果如下:
?在有安裝應用程式的受訪者中,只有38.5%稱知道自己下載的應用程式可存取手機內的資料
?58%表示在安裝程式前,沒有清楚閱讀相關條款和條件,亦不確定該程式的存取權限
?只有26.8%和22.6%受訪者會以「私隱條例」和「條款及條件」作為考慮安裝程式的決定因素
?15至20歲受訪者中,61.1%表示不擔心使用智能手機時會出現資料外泄,比整體的50.2%高
2015年11月,香港律師會公布一項調查結果,受訪的513名中四至中六生中,近七成人表示知道什麼是「個人資料私隱」。有48.9%學生表示,雖然明白下載手機應用程式時被要求讀取手機資料,個人資料私隱或會受侵犯,但仍會下載;僅7.6%受訪者稱下載程式前,每次都會閱讀相關條款及細則。
■模擬試題
◆資料回應題
1. 參考資料,提出「來電攔截」手機應用程式可能帶來的潛在問題。
交代什麼是「潛在問題」:現時問題未出現或大規模爆發,而推測日後出現或大規模爆發。
?資料指出,3款下載次數合共逾2億的「來電攔截」手機應用程式,涉嫌收集用戶通訊錄並整合成公開資料庫
?用家可搜尋非用戶電話
?傳媒通過電話號碼反查功能追溯到多人的身分,包括特首梁振英;部分人的社交網站帳戶亦被尋獲,如立法會議員莫乃光
?潛在問題x私隱方面:多人使用該些程式,但用戶的聯絡人號碼不知不覺間被公開,或出現公開資料危機
?潛在問題x罪案方面:個人資料外泄,私隱被公開,或被不法之徒利用,增加罪案(如電話騙案等)
◆延伸回應題
2.參考資料及就你所知,建議兩個防範題1所述風險的方法?
◇先指出題1提及的「風險」:
參考資料,有手機應用程式會存取用家手機內聯絡人及通訊紀錄等資料;不少用戶保護個人私隱意識不足,如下載程式前不會看相關收集資料的條款;部分地區對保護個人資料私隱的監管不足,令程式開發商可任意蒐集用戶的資料並轉售等
→個人資料輕易被儲存、公開,在網絡流通,欠缺保障,流通公開不限於本地,更遍及全球
→或被不法之徒用作騙案,如近來常見的電話詐騙,為受害人帶來經濟損失
◇防範風險的建議:
可歸納出現風險的因素包括:(1)政府對企業蒐集個人資料的監管不足和(2)個人保護私隱意識不足。可針對這兩點提出建議,例如:
?政府加強監察:政府制訂並嚴格執行個人資料私隱政策或條例,要求智能手機應用程式開發商不得隨意蒐集用戶資料、懲罰轉售用戶資料圖利的企業等,透過制度更廣泛保護市民的個人資料
?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個人私隱安全意識:政府、學校應加強宣傳和教育保護個人資料的重要,可透過傳媒報道詐騙案,讓市民警惕
顧問教師:陳志華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