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看世界:海上絲綢之路 探古貿易文物
【明報專訊】若說起中國近期的熱門關鍵字,非「一帶一路」莫屬,它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和「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統稱。「海上絲綢之路」其實不是新鮮事物,中國自古已有之,是對外貿易的重要通道,早在秦漢時期已經出現,到宋元時期達到鼎盛。通過沿海港口,中國的絲綢、茶葉、瓷器等產品遠銷海外;而海外的珠寶、香料、異獸奇藥亦源源不斷地輸入。這些海上航線的開拓,亦促進了古時中國與海外諸國在政治、經濟和文化上的交流。
「海絲城市」
海上絲綢之路由兩條路線組成,一是由中國通往朝鮮半島及日本列島的東海航線,二是由中國通往東南亞及印度洋地區的南海航線。
蓬萊、揚州、寧波、福州、泉州、漳州、廣州和北海這八個地點是中國主要的海上絲綢之路城市(海絲城市),在海上交通的發展擔當重要的角色。這些城市與世界各地連成交通的航線,讓中外在政治、貿易、文化及宗教信仰等不同層面互相交流。從考古出土及沉船出水的文物中,均可發現中外交往的證據,例如寫上阿拉伯文的青釉碗、來自西方的瑪瑙、水晶和琥珀串珠、元代基督教四翼天使石刻拓片、17至19世紀的外國貨幣,以及繪有外國徽章紋飾的瓷器等。
香港的角色轉變
香港作為廣州的外港,是商船來往中國的途經之處。憑藉天然的地理優勢,香港往往成為商船的中轉站,可在此稍作休息和補給食水,然後便北上廣州。明清時期,廣州逐漸成為唯一的對外港口,商船往來頻繁,這一帶海域更讓海盜垂涎。因此,明清政府均在屯門設鎮,其後更在香港不同地方如佛堂門、九龍、急水門(今汲水門)等地增派兵隊和戰船駐守。此外,在香港出土的文物如東南亞陶器殘片、中東玻璃珠、瑪瑙珠與明代青花瓷片,都印證香港在海上絲綢之路的角色。
◆跨越海洋——中國海上絲綢之路?點?線?面
簡介:
展示約200組珍貴文物,闡釋「海絲城市」與香港在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興起和發展中所擔當的地位和功能,並設多項互動節目,如海上絲綢之路互動路線圖、「我的商船」、「估估『古』地名」等。
日期:即日至12月27日
地點:香港歷史博物館專題展覽廳
費用:免費入場
聯合主辦: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寧波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中國文物交流中心
文、圖:香港歷史博物館